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人口暴涨是因为明朝的人痘接种法和达原饮的发明吗?
人口,清朝,清代清朝人口暴涨是因为明朝的人痘接种法和达原饮的发明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朝人口暴涨是因为明朝的人痘接种法和达原饮的发明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们讨论清代人口增长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清朝人口的总数之巨,远超我国的历代王朝,而且,其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也并非历代王朝可比。
在这一前提下,将清代人口增长完全归结于某一项技术的应用或者某一种政策的施行,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像人痘接种法和达原饮这类防止疫病的技术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瘟疫对人口的负面影响,然而我们却依然要注意,对于历代王朝而言,真正影响其人口总量的天花板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点。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述。
一、清代人口的总数及增长特点
自满清入关一来,清朝总人口数一直处于一种直线攀升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并不稀奇,要知道,明清鼎革之际的战乱,对于中国各地民生的破坏极为惨烈。在这种状态下,一旦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态势,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并不稀奇。譬如从秦末乱世中建立起的汉朝,于南北朝割据时代统一的隋唐,乃至宋元明三代,其建国之初,皇朝于十室九空的战乱中建立,初代帝王十年生聚,总会使人口增长。
不过,清朝的人口增长速度却令人咋舌。自顺治朝以来,清朝的统治就趋于稳定,到了康熙时期,其人口就开始逐步恢复到明代巅峰时期。
而这种增长速度,到了18世纪的乾隆统治期间,也未曾放缓,截止公元1741年(即乾隆6年),全国总人口已达1亿4千万。注意,这还仅仅只是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若是算上历朝历代均无法避免的“黑户”,这一数量很有可能会突破1.6亿。
而在这之后,清代人口数量继续保持百分之二的增速,于乾隆27年、乾隆55年分别突破2亿、3亿大关。所谓康乾盛世,就有着这种人口红利的因素在内。
然而,这种增长态势并未因盛世的到来而消退,直到道光年间,中国的人口已经到达4亿。这边底定了近代中国人口总数的基础。
可以看出,在清代,人口的增长并未如往昔朝代一般停留在1亿大关,甚至可以说,直到其数目到达4亿,若有若无的条件桎梏才最终出现,而此时,已经到了清朝的中后期。
二、清代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原因
1、“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清代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始于康熙朝。这是因为,自康熙元年起,康熙皇帝就定下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基调。
为此,康熙皇帝曾经多次下旨免除天下赋税钱粮,根据统计,整个康熙时期,全国共免减钱粮赋税“共万万两有余”(《清圣祖实录》)。而到了康熙晚年,这项政策还再次被确立为永世之政,“嗣后滋生户口,毋庸更出丁钞”,这意味着,在康熙51年下达这封诏喻后,清朝许诺不再对多余的人口增加赋税。
于是,那些曾经隐匿户籍的“黑户”纷纷重新入籍,从这点来说,康熙年间增加的人口中,除了部分新生儿童以外,还有不少是之前的逃户。
而除了减少钱粮的压力外,为了防止清代出现前朝贵族、士大夫圈地扰民之弊政,康熙帝还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圈地,并将皇室土地交由民夫耕种,此类田地被称之为“更名田”。可见,其所属已经由皇室转化为农民个人。
可以说,清朝康熙年间对于赋税制度的改革和对于圈地运动的制止,对于人口的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新大陆作物的传入
在清代之前,为了获得足以供给新增人口的粮食,统治者最为主要的策略是开垦耕地,以此来减少日益增多的人口负担。
在清代,这种政策自然是一种基本国策。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当时的垦荒规模就会发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虽然出于上述目的在境内进行了大规模垦荒活动,甚至在边疆地区需找耕地开发,但是清代的耕地面积增速却并未如人口增速一般呈爆发性增长。尤其是在康熙晚期,清代的垦荒开发已经进行到了极致,但是,相对于已经达到明朝巅峰时期的人口来说,这样的增量依旧显得杯水车薪。
据统计,清代耕地面积从顺治年间的将近五亿五千万亩,增加到了嘉庆年间的七亿九千万亩,其增幅接近四成。诚然,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已然实属不易。但相比之下,清代人口增长,却是近乎三倍。
这种增幅并未因人均耕地的相对减少而放缓,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耕地的单位亩产量开始增加,蕃薯、玉米、马铃薯这类“不与五谷争地”的食物开始由美洲引入中国。
以番薯为例,《甘薯疏》中曾盛赞其“亩收数十石”,相较于没有化肥等技术支撑下,仅有一石或数石收获就几乎是邀天之幸的传统作物来说,甘薯(即番薯)的亩产量,几乎是质的飞跃。
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些夸赞之说不乏溢美之词,比如《三省边防备览》就夸张的说玉米的产量为“种一收千”。但是这些作物对于单位亩产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类似玉米之类的作物,由于本身耐旱高产的特点,一些土地贫瘠的地区也可大量种植。对此,各地官员及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深有体会:“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玉米),俗呼包谷,山农之粮,视其丰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代的耕地压力,并为清朝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保障。
3、新增的防疫手段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疫病造成的损害,有时要远远高于战争带来的影响。三国时期,中国的人口之所以剧烈减少至汉末的一成左右,除了频繁的战争导致的民生凋敝外,也与当时在中国屡屡爆发的疫病有关。而在欧洲,曾经屡次肆虐的黑死病更是几乎夺取全欧洲尽三分之一的人口。
有一点更是至关重要,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该地区爆发疫病的概率便会激增,从这点上来说,疫病是古代社会人口无法进一步增加的天花板之一。
而明末清初之际,人痘接种法这种预防天花的重要防疫手段开始流行起来,自此之后,除了隔离病人听之任之以外,更加积极主动的防疫之法终于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长期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病也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
而相比之下,达原饮同样是一种有助于抑制对应疫病的防治手段,而槟榔、草果、甘草等药,也并非难得之物,这种廉价、易得的防疫药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的人口总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代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和史无前例的总数,是由种种原因共同产生和维持的,与其说它是某一项政策或者某一种技术进步独立促成,多种因素的共同合力似乎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圣祖实录》
2、《农政全书校释》
3、《中国食物史研究.》
4、《论摊丁入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