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农村人,生了两女还想要男孩,但感觉现在无所谓了,这是为何?
现在,儿子,思想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农村人,生了两女还想要男孩,但感觉现在无所谓了,这是为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看到人来人往,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时候我就觉得我真是太棒了,别人没做到的事我办到了。
当时老公和婆婆一家人看到为他们家做了大贡献,对我千依百顺,特别是老公,简直就像是我的“小跟班”一样,我去哪他去哪,我想吃啥,一个眼神他就能明白,让我也觉得这辈子值了。
然而就在前年,“二胎政策”放开后,老公和婆婆一家开始动了心思,想着还想再要个儿子。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冷静,他们觉得女儿虽然是好,但是儿子才是传宗接代的主力。
而且在我们这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和老公都是上过大学的,这种传统思想已经不是那么浓厚了。
而我甚至,今年已经四十岁的我,是不适合再要“二胎”了, 有很高的风险,而且我查过规定,对于头胎是双胞胎的情况,是不允许再要所谓的“二胎”的。
两个孩子都是我一手拉吧大的,其中的艰辛我最能体会。可是随着家里条件比原来越来越好,老公受婆婆的影响,想要个儿子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并且声称即使罚钱也想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八九十年代的人,生了女儿还想生男孩,这是为啥?
受男权思想的影响,很多人有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和陈腐观念,尤其是在农村,如果家里没有男孩,邻居街坊就会四处戳脊梁骨,挑是非,甚至会说✘✘命里没男孩,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
农耕需要: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劳动工具,所有的劳动全靠肩挑手拿,男人的体力明显优于女性,能更好的满足日常劳作,以前都是集体劳动,按公分分配粮食,你家劳力多,干活多,粮食自然分配的多,在劳动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男孩子自然比女孩受重视,这也构成了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一个原因!
封建思想作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人认为没有儿子就是对老祖宗的不敬,生不出儿子,也没有炫耀的资本,有的人觉得后继无人,家里的香火要断了。
现在很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大多数认为男女都一样,女儿如果教育的好,照样也可以成才,给父母养老,老人也同样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现在养儿子成本太高,孩子成家立业的时候,不但要买房买车,还要准备娶媳妇的彩礼钱,在城市,没房没车想结婚比登天还难,如果养的是女儿,嫁人的时候,适当准备一些就行,不用为了买房买车而伤神。
女儿对父母的关照更细致入微一些,如果女儿眼光好,吊得金龟婿,老两口就可以享福了,这当然要女儿孝顺才行,不然一切白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小芹,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老思想,很封建,男人地位高,女人地位低,婆婆也没现在的好,那个时候的女人真的很可怜,生了个女孩老公生气,婆婆连看都不看,连坐月子也没人帮下手自己做饭还得洗尿布。看着刮风下雨了外面还有农作物还要弄,女人实属不易,孩子还没满一岁又被老公婆婆催着再生一胎,那个时候婆婆都是不给带孩子的,到最后生了一胎又一胎直到生了个男孩为止。现在的农村婆婆还有点老封建如果家里就一个儿子,她就会催儿媳妇要一个男孩或者两个男孩也可以,不过现在的婆婆她都给你带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也伴随着五千年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诞生都是靠战争,而战争意味着伤亡,补给伤亡最重要的方式则是人口的增加,而打仗大都是男丁,因此自古以来,男人,一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二是为了战争,三是为了养家糊口,养儿防老!
新中国1949年正式建立,也是抗日战争和内战的结束,人员伤亡不计其数,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需要更多的人力来支撑,因此国家鼓励生育,但是封建社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想的结束,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在延续,这个时期的主题是人多力量大!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
一,孩子长大意味着结婚生子,伴随着的经济压力的增加,儿子多了,压力也随之增加。
二,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思想也在更新,纠正封建思想!
三,国家政策的鼓励,计划生育的推进,有效的制衡着人口的增加,在农村,到处张贴着“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等字符。
四,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现在一对独生子女夫妻要抚养四个老人,因此国家又开放二胎,减轻压力!
总结:生男生女本质上都一样,差别在于人们的思想,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更新陈旧的思想!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们觉得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时候的人观念不一样,比较传统,传宗接代,现在随着社会时潮慌开放,环境也使个人思想也跟着改变,就没那么在乎了
上一篇:我家有20亩地,平原地区,想靠种地致富,种什么赚钱多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