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萧友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音乐,音乐学院,同盟会萧友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萧友梅(1884~1940)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县(现名中山市),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
萧友梅先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萧友梅 - 基本资料
萧友梅(1884~1940)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县(现名中山市),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萧友梅5岁时(1889),随父亲移居澳门,如倾向新学的儒生陈子褒所设的学校――“灌跟草堂”学习。萧友梅在那里不仅打下了就学的根底,还在外语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也是广东香山人士,而且孙、萧梁家是彼此熟识的世家。萧友梅从小就与孙中山相识,后来又都时同盟会的革命同志。1889年萧友梅如广州的著名新式学堂――“时敏学堂”。1901年毕业,作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随其校长邓家仁留学日本。萧友梅先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后转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1904年,他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5年,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在那里成立了同盟会。1906年,经孙中山介绍,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回国,1910年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名位。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秘书。同年,孙中山被迫下野,萧友梅旋即回广东,在胡汉民主持的广东省都督府任教育司学校科长。1912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 ,1915年夏,修毕了音乐学院的课程,1916年以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和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1929年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他主持校政。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他是我国较早上掌握西洋近代作曲理论,进行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萧友梅是创始人。
萧友梅 - 个人概述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字思鹤,又字雪朋。
萧友梅原名乃学,字思鹤,别号雪朋。1884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父亲是清末秀才,友梅自幼在父亲办的家馆里学习古文。1889年随家移居澳门,又从师学习英文与日文。1892年孙中山在澳门开业行医时与萧家相邻。他们又是小同乡,因此两家过从甚密,萧并受其革命思想的感染。友梅家近邻有一葡萄牙神甫常在家里弹奏风琴,亦使友梅颇受熏陶,1899年萧友梅考入广州时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唱歌”也是正式课程之一。 1901年,萧友梅毕业后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之余,又在东京帝国音乐学院选修钢琴及声乐,实现了他童年时代学习音乐的愿望。
1906年,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的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年底同盟会领导的湖南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为躲避日本密探及清政府的缉捕,藏匿在萧友梅的住处达一个月之久。 萧友梅在东京八年,专心致力于学业。1909年夏从东京帝国大学与东京音乐学院毕业。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萧友梅奉召去南京,被孙中山委任为“总统府秘书员”。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后,萧友梅不愿与袁为伍,以官费赴德国留学。此前,他在广东加入了新组建的国民党。 萧友梅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理论和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国立大学攻读哲学与教育学。之后,他又转到柏林大学选修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写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等文章。同时,他又在施特恩音乐学院研究作曲配器、指挥及古谱读法。 萧友梅回国后,决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选择了开创音乐教育事业的艰苦道路。旧时,音乐这个专业不被重视,在高等学校里不过是附庸,有的与美术合在一起称为图音系,有的与体育合在一起称为音体系,有的更是大杂烩称为图工操唱。 1920年9月,萧友梅受聘为教育部编审员,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附设实验小学主任。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很器重萧友梅的为人与才能,萧也很赞同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应邀担任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音乐讲师兼任该校音乐研究会导师。萧友梅声誉日隆,吸引了许多学生来学习音乐。他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这个乐队前身是清末民初海关税务局的管弦乐队,连指挥萧友梅一共17人。这个乐队虽小,但从1922年底到1927年将近5年时间,共开过40余次音乐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北京群众介绍了西方音乐艺术。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乐师演奏,由中国人指挥的乐队,在当时很受欢迎。 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以养成乐学人材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由校长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作教务主任负责实际工作。为了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萧友梅还与杨仲子于1920年9月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后经萧建议分成两个专科,萧任音乐科主任。由于萧友梅多年的奔走推进,北京的一些大专学校先后设立了音乐系(科),音乐教育事业初具规模并引起世人注意。1922年全国实行新学制时,以前可上可不上的“乐歌”随意课改名为“音乐”课,并且规定为小学的必修课。 经过萧友梅的多年努力,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音乐中心,但是他梦寐以求的是要建立一所符合国际标准的音乐学院,为此,他多年向教育部提出计划,但都毫无结果。奉系军阀张作霖接管北京政权后,其教育总长刘哲1927年6月以“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国立院校的所有音乐系科。萧友梅苦心经营了5年的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也被迫解散。这时北伐军已经攻占了长江流域,蔡元培就职于南京政府,萧友梅也南下去寻求发展。 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经他力争,政府终于通过了萧友梅创办国立音乐院的计划。萧友梅作为“音乐院筹备员”提出了一个按招生人数分年递加经费的5年计划,每年招生50名,需经常费每月3000元。至于所需的60000元开办费及校舍建筑费,财政部仅许以“于战争结束后即筹划拨给”的空头支票。头一个月的经常费还是萧友梅在孙中山大总统府时的同事杨铨为之力争来的。萧友梅10月24日收到此款,遵从杨铨“赶快筹备”的嘱咐,就用这3000元权充开办费,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音乐院租用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56号为校舍,1927年10月26日登报招生,11月1日起报名。由于正常开学日期已过,投考者不多,好在招生广告上写明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校长,学生才逐渐增多。经过考试,共录取了23名学生。萧友梅被聘为国立音乐院教授兼教务主任。后蔡元培因公务繁忙,任命萧友梅为代院长。次年又聘任萧为院长,但他三次回函谦辞未就。 音乐院创办以后,因经费短缺而常不能按时交纳房租,院址不得不频繁迁移。1928年2月迁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两座洋房,8月又迁至毕勋路(今汾阳路)。由于学生增多,学院每月经常费加至5000元,但是财政仍然十分紧张。1929年6月,学生因宿杂费问题和校方发生冲突而罢课,并激发了学潮。萧友梅因此事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国立音乐院宣告停办。萧友梅积劳咯血去莫干山养病。 适逢南京政府修正“大学组织法”,规定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都改为专科学校,萧友梅为此于1929年7月致函同盟会挚友,时任立法院长的胡汉民说明国内外的情况,希望仍单独设立音乐院,7月26日南京政府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萧的意见未被采纳。8月19日教育部长蒋梦麟聘请萧友梅担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原音乐院的学生需凭音专的通知重新注册。冼星海、熊乐枕、蒋凤之、陈振铎等12名学潮中为首的学生仅收到一张“学分成绩单”,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后来成为大音乐家的冼星海是萧友梅曾经帮助过的学生,他和其他几位同学被当局开除令萧友梅非常痛心。 萧友梅任校长以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尽力推进中国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国立音专成为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萧友梅在留德期间所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是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所作以中小学校学生为对象的《今乐初集》(1922)和《新歌初集》(1923),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两本教材歌曲和个人作品专集;收入前者的《问》,为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曾在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为传唱,1924年为纪念“五四运动”5周年而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则是我国最早讴歌这场伟大运动的曲作。而作于1930年的《秋思》则是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作为一校之长,萧友梅主持校政也颇具远见卓识和为后人仿效的创举。学校成立之初,他即根据国情,于传授西方作曲理论及表演艺术的各学科组之外,增设传授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的国乐组,并亲自主讲有关我国古代音乐史的“旧乐沿革”。从1930年起,又与黄自等先后发起成立乐艺社和音乐艺文社,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校刊《音》和《乐艺》、《音乐杂志》、《音乐月刊》、《林钟》等定期或不定期刊物。学校工作之余,萧友梅还从事著述和创作,编撰小提琴、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科书。 萧友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更是一位爱国者。他始终关注民族命运的安危。1928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曾创作过乐曲《国难歌》和《国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五天,萧友梅主持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成立了抗日救国会,萧友梅率师生为抗日义勇军募捐了一千多元,汇寄给黑龙江马占山军,他还为义勇军创作了一首歌曲《从军歌》 ,传唱一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音专在江湾建成的新校舍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萧友梅组织人员在1937年10月迁到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坚持办学。一年后,又将学校一分为三。到1939年9月,音专再迁公共租界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一幢残破的楼房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危险的环境中,萧友梅的音专一直没有停止教学,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萧友梅早年患有肺结核病,因长期积劳,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但他仍然每天办公,主持校务并为学生讲课。1937年11月,萧友梅在音专创办的《音乐月刊》发刊词中写道:“在此非常时期,必须注意利用音乐唤起民众意识与加强民众爱国心。”1940年汪精卫成立汉奸政府,敌伪利用留日与同盟会的老关系威逼利诱,妄图拉萧友梅下水。此时的萧友梅,虽然贫病并加,且处于险恶的环境中,但他毫无所动,显示了高贵的民族气节。 1940年12月31日,因结核菌侵入肾脏,萧友梅在上海体仁医院病逝,享年56岁。上一篇:李放鸣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