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意境?
万里长征,明月,阴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意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起句直接点题,凝练雄劲的笔触告知: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背井离乡守边御敌的将士没有回来。这是作者早期的边塞诗,也是被后人称为神品的一首。开句凄凉悲壮又雄伟,万里长征人未还,常年的战事,使诗人对战士充满同情和敬意,也是作者触景生情对战争残酷不断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倘若龙城飞将李广还在,绝不允许匈奴度过阴山。这首诗,起句博大,意境开阔深远,感情丰厚,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珍精品或极品,被誉为唐人七絶的压卷之作不为过,所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可惜被人害死,好人终有报,害人者也下场可悲,被杀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翰的《出塞二首•其一》,此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在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暗含了对于战事未已的悲愤之情和不惜为国捐躯的慷慨之语,希望能还黎明百姓一个海晏清河的盛世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意境雄浑,充满了边塞风光的苍凉辽阔之感,和穿越历史风尘的厚重之感,暗含对战事未已的悲愤之情。诗人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将秦、汉、关、月四字交替使用,而不是局限于“秦时明月”与“汉时关”,而是秦汉月、秦汉关。如此一来,关山辽阔、明月孤寂的边塞风光,在诗人的笔触之下,于苍凉寥落之中注入了历史的厚重之感,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除了从时间上突出历史厚重之感,诗人还运用“万里长征”与“人未还”在进行对比,传达出空间的辽阔之感,让诗人对战事未平的悲愤之情传达地更为深沉蕴藉,意境上更为悲壮慷慨。从秦汉到大唐,想起那些至死未归的英魂,怎不悲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种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爱与恨,让诗歌的意境更为雄浑深沉。所以当末句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奔涌而出,诗人对当朝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而昏庸无能的嘲讽之情,演绎得更有力量,让人寻味无穷。
这种表达方式,就像张祜《宫词二首•其一》,首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从空间上突出环境的孤寂荒凉,从时间上突出历史的悠久缠绵,将所要传达的宫怨之情演绎地更为深婉动人。所以末句的“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才有如此直击人心的力量。
总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不仅描绘出了边塞所特有的苍茫荒凉之貌,而且传达出诗人对于边疆战士的理解同情。诗人采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描述出关山明月的苍凉辽阔之境,和对早日结束战事的悲伤愤懑之情,意境雄浑而高远、悲壮而慷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小多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觉得诗句反映出了诗人对历代战争的愤概、悲凉和感叹。从秦至汉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因为战争,多少战士有去无回死在了战场。今天因为胡人的骚扰侵略,又要有多少战士为国牺牲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描写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画面,和乡愁的表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时的明月依然照着汉代未变的边关,一付潇瑟凄凉之感,荒草萋萋,城关依旧,大漠之外,冷月如钩,照着冰冷的城墙,太凄冷了。不由全身浸遍寒意。
上一篇:晚上在宿舍里,是早睡的影响了晚睡的,还是晚睡的影响了早睡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