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女人才算是最完美的?
完美,女人,标准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女人才算是最完美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穷尽人类历史,哪有“完美”女人?
“完美的女人”,是没有缺陷,男女老少、家人外人都喜欢都赞美的十全十美的人。
上哪找去?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虽然没有完美的女人,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完美女人的希冀和向往。
笔者认为,生存技能得首先具备。试想,一个人连饭都做不好,她自己生存尚仰仗别人,一辈子几十年长久,是女人“硬伤”吧?
具备贤惠善良智慧的品质。人生紧要几步不糊涂。诸如:升学、就业、择偶、育儿等要有明确方向,不走错路。能知人明理,在理家、睦邻、和友等上,要智者,不要愚者。智者知进退,明事理,兴家有独特见解和喜人成就。处事不糊涂,整天与人矛盾不断,居家岂不使人头疼?
品德很重要。一个女人,你可以放飞自我,活出人生精彩,但不能使你的家人为你蒙羞,做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来。
够了,能达到上述条件已经不错了,再提出要求就涉嫌完美了。
人生是平淡、愉快地过日子,选择完美女人也应该结合实际,以居家实用为标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女性的综合素质高,做到以下几点,品行好,充满智慧,勤劳,温柔,善良,孝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完美的女人?这个问题实际上考试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或是能够达到完美的女人,几乎有1%/千/万,生活中恐怕难以发现,几乎没有完美的女人,只有完美瑕疵的女人。
为什么说有完美瑕疵的女人呢?
因为每个人看到完美女人都是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并不是你看到的全部,你之所以能够判断她是完美女人,在你心目中承认很久,实际上你并不完全懂她和了解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偏差呢?那就是一个人知识结构、阅历结构、认知结构、世界观结构等等,这一切因素使你看待问题角度误判。
就像一些年轻男孩女孩谈恋爱初期,存在这样以偏概全概念,你所认可的决定了片面性完美,为什么结婚以后出现彼此失落,甚至走到法律程序的地步,这就是代表当初属于理想而高于现实之上的影子结构。
利用幻想和理想寄予它人身上的眩晕结构,一旦达到你认识的真正范围内,你马上会调转枪口,再也不会说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你的希望会慢慢的被时间侵蚀,会为某一些事情改变,你对她当初的想法推测大失所望。
爱屋及乌,在心理学上所称\"晕轮效应\",这种光环效应会像月亮一样弥漫和扩散,影响人的判断力。比如说一个人给你留下了不好的一件事印象,你会判断这个人所有的一切,甚至否定他的人品,在某些事滋新问题来判定。
这种带有偏见性\"晕轮效应\"足以瓦解你全局观,对双方都形成了心理严重障碍。因此你所认为对方身上优点,\"光晕效应\"一样,是你一个人一种幻想影像罢了,并不切合实际对方真正的内外在表现。
那么怎样区别这样人物,或者克制自己能够把一个人看透,以正面评价而认识人呢?
第一修补自己的知识结构:
有了相当丰富的社会阅历,在中年以后,我想你会重新认识一个完美女人,她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你会有一个全面了解与补充,再也不像年轻时代那样期待和梦想啦!
你可以反思年轻时候对这个女人你是怎样的看法,而20年以后你又是怎样对这个女人的看待,是否看待更加实际化,更加全面的懂得对方需求点,也就是说人生是在不断磨砺之后,丰富自己之后,提升自己之后,才能把一个人悟懂,也才能看懂。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那么多可以美好下去的婚姻感情而在中途分道扬镳,都没有反思和认识自己的权力倾斜度,这种度把你桎梏了,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看问题片面化,也没有认识自己所接受知识局限,也只有一个角度,太过于偏左或者偏右的方法,总不能理解一个人物的完全表象。
怎样了解一个人的全面?
如果有可能,你可以多读读心理学书,或者古代老子的书,你可以更加了解人性方面的优缺和读心术能力,了解才能诠释真正的完美。完美也是一个有瑕疵的完美者,才是正常的完美者。
生活中我们往往要求别人太多,比如在家庭父母期待中,他们总是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意愿,甚至生活方式、或者更多环境攀比,甚至把某某今后10多年以后就业,哪方面全程规划成孩子的累赘,他不了解孩子的心声,孩子也不能有多余的选择。因为年龄小,从情感上来说,他没办法争取自己需求,按照父母意愿成为他们希望,但是孩子心里是痛苦的,并不快乐。
如美国影片《荒野生存》冒险者克里斯,就是一个哈佛传统优秀生,出生良好的家庭,而他的方向就是按照父母的意愿而达成了他是优秀生,当他有好的职业,他拥有世界上最完美的生活时,他依然决然选择了去阿拉斯加寻找心中的未知……
他一贯按照家人期待与社会的秩序而进行生活,他感到自己快窒息无聊透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因为他一切都是按照逻辑生活,他决定逆反自己重新寻找一次适合生活方式来一次真正的旅行。
最后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阿拉斯加原始森林里,他寻找到了自己的那一份惬意心灵期盼。在这里他忘掉了一切荣耀与世俗观念,包括家人的期待,这些条条框框是他所不想有的,他想做一次纯净心灵自己。
他的这种行为当然造成大多数人反对,然而他孤注一掷,按照自己逻辑重新出发,他抛开了所有偏见,做了一次真正的自己直到生命的结束,短短(24岁)年华划过,也许你认为他可惜,可是他走的很安逸,因为他与天地合一,终于找到了那一份自然呼吸生命。
一个哈佛的优等生,杆着拐棍儿在原始森林里吃着野菜,打着野味,跋山涉水,就是为了寻找那一份心灵寄托。这放在某些人的心中可能不可思议,但是他自己终究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