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俗话说事不过三,这句话出自何处?又有何意义?
西游记,常言道,是个俗话说事不过三,这句话出自何处?又有何意义?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俗话说事不过三,这句话出自何处?又有何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话说事不过三,这句话出自何处?又有何意义?
“事不过三”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俗语源于春秋战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略有区别。
一、“事不过三”的典故。
“事不过三”的典故来自“曹刿论战”。当时强大的齐国进犯鲁国。鲁国大臣曹刿源于鲁庄公爱戴百姓,主动请战,愿意与鲁庄公一同克敌。战前,曹刿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当鲁庄公准备击鼓出战的时候,曹刿说还不是时候,等到齐军“三击鼓”之后,曹刿才开始击鼓进攻。果不其然,鲁军打败齐军,这是一场有名的以弱胜强战争。
大战胜利之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其中的缘由,曹刿说,两军对战讲究的是士气。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对鲁庄公详细说来。战前提振军队气势是非常重要的。曹刿说,我军本弱,如果主动击鼓进攻,等到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士兵的气势就会衰减,那么我们必败无疑。相反,如果等到对方第三次击鼓以后,必定气势由盈到亏,等到这个时候我们再进攻,那么胜算的几率就很大了。
二、再一再二不再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古代,事不过三含有士气衰减的意思,但在今天,意思偏向于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出现第三次,就想物理上所说的一样,人不可能掉进同样的河里两次。
仔细分析,大致包含了两层含义:
其一:从物理学上来说,物质是时刻运动的,即便是地球公转或者是自传,带来的现象都是,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掉进同样的河流两次,第三次那就更不可能,因为事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刻舟求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其二:还有一种是勉励的说法,同样的事情不可能会出现第三次(多指贬义),就是说不能犯同样的错误许多次。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明没有认真对待,没有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三、“事不过三”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我们面对的情况和境遇也复杂多变。身处其中的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状态,在职场中也不免摔跟头,但我们要善于总结,不能在同样的问题上屡次犯错,如此便不得要领,就要回炉重造。
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加强学习,加强对事物现象的研判,多用辩证法的思维去看待复杂多变的现象,力争在问题的源头就解决掉。我们要学会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不论外在现象多么复杂多变,我们只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就能一次性解决问题,根本不会出现“事不过三”。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关注、点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事不过三,出自春秋時期鲁国人(先秦时期)“左丘明”所著《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说明任何事,任何行为,不可反复多次。例如人如果在同一件事上犯错多次,即为痼癖性錯,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有再一,再二,不应有再三,再四,如果有则不可原谅。
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事不过三最好说明,最后倒霉的还不是那个反复多次骗人的小孩吗。三人成虎,谣言千遍成真理也是最好注脚。因此事不过三,古時作战如此,当今任何事和行为依然如此。所谓的礼多人不怪,也不一定正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利之事不为,复恶之错莫犯。事不过三出自明朝吴承恩代表作《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意思是指同样的事可以出现两次的错误,不可以出现第三次错误,也指不管好事坏事,不会超过3次(这里3是泛指,不是固定数字),终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话说事不过三这句话出自何处,又有何意义。
事不过三出自明朝吴承恩代表作《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意思是指同样的事可以出现两次的错误,不可以出现第三次错误,也指不管好事坏事,不会超过3次(这里3是泛指,不是固定数字),终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不过三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事不过三是用来警告人不要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所以我认为它并没有下一句~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连续四节课一直在了解我的情况让我讲,这种现象正常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