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建星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天津,天津日报,中国张建星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张建星,男,山西忻州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1958年3月15日生于天津。1983年秋毕业于天津师大中文系。历任《天津日报》工业部记者、财贸部主任,天津日报社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总编辑,《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魔鬼世界》、《中国情结流》,长篇报告文学《万众突围》,中篇报告文学《大抢购》、《幽默的慢板》,中篇小说《愤怒的森林》,散文集《书祭》,随笔集《潮》,另有《天津书店》、《观念不是正方形――今早相会》、《四十岁的寓言》、《母亲是一种岁月》等集。《书祭》获中国十佳纪实散文集奖,中篇报告文学《酸雨――我们质量的悲剧》获《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1994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
张建星 - 个人简介
张建星,1983分至天津日报社工业部作记者。一年半后任记者部主任,30岁进入编委会。先后被破格评为主任记者、高级记者。1995年任副总编辑,同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7年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一年,1997-1999年中央党校法学研究生毕业。1999年3月任总编辑,2000年任社长、总编辑。2003年9月兼任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记协常务理事。天津市记协副主席。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天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天津市青联副主席。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天津财经学院MBA客座教授。新闻作品多次获全国好新闻及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十余次获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散文及报告文学曾获全国奖。1994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张建星 - 主要作品
《魔鬼市场》(三联书店)《万众突围》(天津人民出版社)《观念不是正方形》(三联书店)
《书祭》(百花文艺出版社,获中国十佳散文集奖) 《中国情绪流》(天津人民出版社) 《母亲是一种岁月》(作家出版社) 《四十岁的寓言》(现代出版社) 《新闻的创意时代》(文汇出版社) 《传媒的运营时代》(文汇出版社) 《历史的从容让我们感动》(文汇出版社) 《百名记者百年行》 《凯歌行进80年》 《半个世纪的精彩》 《天津日报1999-2000精彩策划》 《城市细节与言行――天津600年》 《媒体时代的传奇》张建星 - 人生感悟
人生就是一种情谊和缘分,成长就是一种互助和友爱。人生这一路,你会感到也许在你最无助的时候,有一双手或者一句叮咛就让你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刻。你会体验到也许在无数个十字路口,都有朋友或者也许是一个善
良的陌生人为你点燃的火把,在等着你,为你引路,为你祝福!母亲对我最多的叮咛就是,千万别忘了帮助过我们的人!心存感激是我们和我们这个社会,甚至是和我们这个自然界唯一和谐相处的路径;感恩之心是领我们回到爱和真情,回到豁达和善良的路,一条回家的路。也许我们这一生穷其智慧所要修炼的功课,就是学会感激。感激亲人,感激恩师,感激朋友,感激给过我们帮助的人,感激周围的人,感激生活。当你始终怀着一种感恩之心,怀着一份感激之情,面对社会,面对人们,面对上下左右,也面对自己的时候,你的身体一定会洋溢出一种属于人生的温暖;你的目光一定会流露出一片属于至善至爱的祥和;你的内心一定会获得一份充满坚韧和幸福的宁静。从那种宁静的力量中,你再去感受那份真正属于历史的从容。然后从容起步,在每一个时刻,都有一份也能感动历史的从容。
感恩之心,一颗让我们爱与被爱的心。一颗宁静的心,一颗能走得很远的心。
张建星 - 创作之路
1983年,张建星大学毕业。富于诗人气质的他最大的理想是当个作家,最后却不情愿地成了一名记者。但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报社。张建星不甘寂寞,觉得自己一定会在新闻事业上有所成就。1984年冬,他主动请缨赴东北三省沿线采访,冒着-40℃的严寒,坐马车、爬犁,沿途走到中国最北端北极村,每天发稿,成为《天津日报》的热点报道。1987年大兴
安岭发生特大火灾,张建星又争取到作为随军记者赴火场一线采访。 张建星在新闻事业上一发不可收拾。《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988年,出版长篇经济纪实著作《万众突围》;在90年代初《天津日报》为他开的个人专栏“今早相会”中,他谈改革、话观念,成为全国新闻界的知名人物;1995年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 1999年,他提出了“以图片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以新闻带记者,以记者带队伍”的办报操作思路,继而,又针对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以做强做大党委机关报为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主打新闻,深度报道,精作副刊,提高品质”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报纸改革。很快,《天津日报》从传统的机关报脱胎成一份带有都市风格的报纸,即在创新中唱好主旋律,突出权威性和深度报道,令市民群众耳目一新,喜闻乐见。为迎接中国50华诞,他亲自组建了“50年50版工作室”,不仅优秀地完成了报道任务,而且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机制,并派生出以后的“百名记者百年行工作室”、“凯歌行进80年工作室”。张建星亲自担纲的“国庆50周年庆典”报道,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实现了历史的突破零的突破。当日报纸珍藏版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首次永久收藏,成为该馆收藏的惟一一份当代报纸。而2000年1月1日的“新世纪特刊”总数为108版,创造了机关报一天版数最多的纪录,在海内外反响强烈。2000年8月,张建星被任命为天津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接手的时候,报社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可以说是账面没钱、库里没纸。张建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扭转乾坤,但他是那种可以失败却绝不能被吓倒的人。上任以后,他提出“合闸、整顿、改革”的操作目标和“办好报纸为中心,强化管理为保障,体制创新为动力,扭亏增盈为目标,跨越发展为方向”的工作方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定岗定编、减员增效、实行末位淘汰制,广告实行全面代理制,发行组建公司,任用年轻有为的干部到关键的岗位,首次实行预决算制度,等等。8个月以后,报社扭亏为盈了。
张建星 - 个人影响
2001年,天津日报社系列报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不仅使天津日报成为同城拥有6报2刊数量最多的媒体,而且形成了日报、都市早报、周报、专业报较完整的市场格局和报业经营规模。《每日新报》异军突起,1年时间走完3年路程,创造了中国都市报发展的奇迹,成为天津零售量最大的报纸,日发行量平均达到55万份,最高发行量突破80万,广告收入接近2个亿;盘活资源,亏损多年的《天津农民报》改版成了倡导时尚、休闲、娱乐、消费的《假日100天》,半年时间发行量达到20万份;以实力将新中国第一份青年报――《天津青年报》收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早日实现传媒产业化、集团化的理想,在刚刚建立起来的基础上,张建星“跨越式发展”地开始了资本运作。一段时间,他“出没”于多家大型企业,那里不知情的员工还以为报社老总亲自采访呢。然而不久,新华社的稿件发表在几十家媒体的版面上,全国都知道了天津一夜之间建立起500个报刊亭,同时成立了全国最大的媒体分销物流企业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由天津日报社和3家“百亿企业”共同出资5500万元组建,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 就在社会各界纷纷关注天津日报社的举动时,张建星却正在天津市西青区摩托罗拉公司的工厂附近察看地址。就在这家最大来华投资企业之一的跨国公司旁边,很快就会矗立起占地150亩的天津日报印务中心,它将成为华北最大的印务企业之一。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批准天津日报社建立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日报号”飞上了天;多家集团控股企业不断向多种业态扩张,利润快速增长;报社大厦及广场整体改造、重塑形象的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喜爱进取、善于创新的张建星从来不会陶醉在瞬间的美妙之中,成功一旦变成过去,他很快就会进入新的兴奋状态,迎接下一个挑战。上一篇:藤森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