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莫扎特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大调,莫扎特,维也纳莫扎特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魔笛》上演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难以形容的最后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语地想象着《魔笛》的演出:第一幕现在结束了…….现在开始夜后的咏叹调……凌晨1点,他悄悄地阖上了双目。此时,豪华的威登歌剧院灯火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维也纳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
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个掘墓老人赶着灵车踽踽独行……。这是一个埋葬罪犯、流浪汉与贫民的坟场,下葬的墓穴里已有两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当时重病卧床,没能到场。当她数日后前往坟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这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身后留下尚未还清的1682弗罗林的债务。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作品CD(16张)
比起长寿而在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三、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曲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莫扎特去世後,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当时实行简葬)。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于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本段文字真实性有待考证。铁托的仁慈K.621和魔笛的演出都很成功,莫扎特死时并没有穷困潦倒。
旷世杰作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 .d 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1787年首演。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这首乐曲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协奏曲
协奏曲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写了29部(还有改编自J.C.Bach的K.107三首),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