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杨虎城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蒋介石,西安事变,西安杨虎城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杨虎城 - 评价
爱国将领,为国共联合抗日做出了贡献。却因蒋介石背信弃义,于1937年4月被迫辞职,6月又被迫出洋考察。后在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指使的特务用利刃杀害于戴公祠。
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前辈和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他特别伟大处,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杨虎城 - 令蒋介石写遗嘱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在蒋介石被扣押期间,一度想到了死,一天之内,写了寄其妻宋美龄、两儿蒋经国和蒋纬国与全国国民三份遗嘱。今据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存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的蒋介石日记(1945年以前的日记复印件已对外开放),将遗嘱介绍如下,并就蒋的日记分析其写遗嘱的原因。
蒋介石检讨西安事变发生的责任在他自己
蒋介石给宋美龄和两子的遗嘱,有四点重要内容:
其一,因他自己的原因而遭拘押,致使宋美龄为他担忧,自责自己。
其二,他已准备死,决不向张学良投降。
其三,希望他死后,宋美龄善待断绝音信近十年、远在苏联的蒋经国和在德国柏林的蒋纬国,“视如己出”。
其四,叮嘱蒋经国、蒋纬国,他死后对宋美龄尽孝道,“如你们自认为我之子”,那么宋美龄就是你们“惟一之母”,“无论何时,皆须以你母亲宋女士之命是从”。
在告全国国民遗嘱中,蒋介石检讨西安事变发生的责任在他自己:“上无以对党国,下无以对人民”,决心以死补偿。同时希望全国同胞在他死后严守并实行其所倡言的信条:“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他相信中华民族必有复兴的一天,但他至死也不肯摘下自诩为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头衔。
蒋介石写下遗嘱的四个原因
人之将死,预先留给后人嘱咐,乃正常现象。但西安事变发生当天,张学良的部下在骊山活捉蒋介石时就明确告诉他,兵谏的原因,“只求你带我们抗日而已”(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2日),并没有侮辱杀害他的意图。之后,蒋介石从端纳那里得到了张学良对他并无加害之意,以及张、杨扣押他的真实动机。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写下遗嘱准备死,甚至自杀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蒋介石被部属扣押,使他感到屈辱、沮丧、悲伤和愤怒。12月12日黎明时分,当他在骊山虎斑石后被张学良的部下活捉时,他说:“余为蒋委员长,今既为你等所执,你应即可将余枪毙。但余尚为你之上官,除枪毙余以外,你不得对余有所侮辱。”(蒋介石日记,12月12日)他自被扣押西安绥靖公署杨虎城总部新城大楼后,态度羞愤绝望,不吃不喝,并坚决拒绝和张学良谈判国事;让他迁移到张学良公馆附近的金家巷高桂滋公馆,他以行政院长应住其直属机关西安绥靖公署为由而拒绝,且称张学良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这里。他在13日的日记中表白:“生而辱,不如死而荣。”他决心自尽。
第二,担心中共会乘机除掉他。蒋介石深知,自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十年来国共两党处于对立状态,无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被屠杀;共产党会利用这个机会,主张杀掉他,事实上,当中共中央收到张学良电报得知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上,一度杀蒋复仇主义占了上风,认为现在是清算血债的时候了,不过,共产党很快调整了策略,确定了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第三,恐惧西安方面孤注一掷。蒋介石的生命安全取决于西安方面。事变发生后,他与张、杨处于严重对立状态。他12日被扣押后,张学良曾多次去见他,他态度倔犟,说话赌气,不容分辩;蒋的不合作态度,使得事变几乎没有一点解决的希望。张学良、杨虎城非常焦急,由张去对蒋说,如果中央军仍向西安进攻,西安方面军队只有“退却”。蒋明知退却即是挟他“他往之意”,仍“置之不答”(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 17日)。这使得绝不赞成杀蒋的张学良,也同意了中共代表周恩来提出的:“答应保蒋安全是可以的,但声明如南京进兵挑起内战,则蒋安全无望。”
西安事变发生后,是蒋介石拒不同张学良、杨虎城对话,拒绝接受西安方面和平解决事变的条件,加之南京政府讨伐大军压境,逼迫张学良17日同意在内战爆发,南京政府围攻西安前对蒋“行最后手段”(《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第213页),即杀掉蒋介石。 第四,蒋介石自知武力解决西安事变会危及自己的生命。蒋介石日记中写道:“晚间端纳为余言,南京对陕变已决议讨伐,余心乃安。”南京颁布讨伐令,集结兵力向西安挺进,并对西安郊区进行轰炸,在张学良答应三天内送蒋介石出西安的条件下,蒋给在南京主持军事的军政部长何应钦写信,命令停止军事行动和停炸西安,此信由蒋鼎文于17日乘飞机送往南京。
但蒋只给了何应钦三天的停战时间,他仍然“甚盼剿讨部队能早到西安”(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 18日)。20日,蒋要来西安的宋子文将他“应急速进兵之意见转达中央,并示以进兵之方略”。次日宋子文回南京前和蒋介石辞行,蒋说:“照余之计,五日内可以围困西安,则余乃安全,虽危亦无惧,不可为余生死有所顾忌也。”宋子文离开时,蒋叮嘱他不要再来西安,并转告宋美龄不要来西安,同时“以手势全力示以速即进攻”(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21日0。
但蒋介石明了自己期望的军事讨伐将不能保证自己的性命安全,这是他写下遗嘱的第四个原因。
根据蒋介石日记的记载,随着蒋夫人宋美龄的到来,蒋改变了态度,同意由宋子文、宋美龄代表他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西安方面张学良、杨虎城谈判,并最终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12月25日,蒋介石等人在张学良的陪同下,飞离西安,于次日回到南京。西安事变以和平收场,蒋介石写下的三份遗嘱没有实现。
TAGS: 东北历史 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人物 军事 军事家 历史人物 各时代历史人物 国民党将军 抗日战争 社会 陕西人 革命影视人物 手机浏览本页《杨虎城》 上一篇: 杨�f之 下一篇: 杨炎 名人图文 杨泉 1杨泉,1946年生,江西省南昌人,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系江西省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生卒年不详。字德渊。吴会稽郡(今浙 杨炎 杨炎,(公元七二七年至七八一年)中国唐代政治家,理财家。字公南,号小杨山人,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历任吏部侍郎�p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p门下侍 杨�f之 杨�f之,史通作姓羊。此从《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字不祥,北平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此齐文宣帝天保中。初仕魏,魏 杨朱 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 , 《孟子》 , 《韩非子》 , 《吕氏春秋》等书。在孟 杨靖宇 杨靖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从1929年2月到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用他生 杨德千 杨德千(1915年―),山西省清徐县人,1936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百团大战、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大小上百次战役战斗。19 名人推荐 杨定 燕昭王 杨再兴 燕简公 杨元卿 英氏 英加・莱伊 虞世南 有缗 袁子钦 有巢 袁宏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