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约翰・施特劳斯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圆舞曲,施特劳斯,维也纳小约翰・施特劳斯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艺术家的生活》 、 《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
小约翰・施特劳斯 - 简介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 、 《罗马狂欢节》 、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 《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小约翰・施特劳斯 - 创作历程
十九世�o的大半�r�g,大�s��1830年到1990年,施特�谒辜易逯髟琢司S也�{的社交圈。1846年,「�m廷舞��的音�分�]」(Hofballmusikdirektor)的�^��槔霞s翰・施特�谒�(Johann Strauss I)而�O立,��1863年到1901年�g,�@���^�不是由小�s翰就是由�鄣氯A所保有。施特�谒辜易宓淖嫦入m是�q太人,但�s�M可能�[藏�@���o法�容於�S也�{的事��。老�s翰在1819年�⒓铀{�{(Josef Lanner)的舞曲��F前,已�是一位�艹龅男√崆偌液椭刑崆偌摇�1825年�Y婚以後,老�s翰自立�T�簦�很快地�Z起,四年後已是�S��{的名人。他�常和他的��F到世界各地做演奏,直到1833年�橹埂H欢�很不幸地,他的音�飞�涯很短�海�在1849年被自己孩子�魅拘杉t�嶂�後�^世,年�H45�q。�m然老�s翰在世�r��了�S多大受�g迎的�A舞曲,但其中只有一首是�魇乐�作: 《拉德茨基�M行曲》 (Radetzky March,Op.228),作於1848年,一直都是哈布斯堡王朝��大�力的音�反�表。
施特�谒沟拇�鹤有〖s翰,在十九世�o中期�A舞曲全盛�r期,成�槁�名的「�A舞曲之王」。他生於1825年,1844年正式�M入�A舞曲事�I,���r他�未成年,要�k音����得特�e申�。他的成就很快就�_始�c父�H打�μǎ�等到老�s翰去世,他合�懔���施特�谒��F,自己�I�А=酉�淼�50年中,他�ьI著家族��F和自己的��F周�[列��演奏,直到1899年他�^世�橹埂T谶@段期�g,他��作了�蛋偈�A舞曲、波��卡舞曲和方舞曲(quadrilles),�K在1850年代�c1860年代到�_��作�p峰。他最好的�A舞曲―― 《皇帝》 (Emperor)、 《�{色多瑙河(Blue Danube)、《南��玫瑰》 �s瑟夫比小�s翰小��q,作曲才�A或�S比他有名的哥哥更��秀。由於天性�n�d�认颍�他的作品�e透露出一�N深沉的音�沸院脱}�s的想像力。他最好的�A舞曲――例如《天�w和�艺Z》 (Music of the Spheres and Delirium),以�捉�神��|的表�F�Y合了�意的美。�s瑟夫可能曾以小�s翰之名��作�A舞曲,�尚值芤捕啻魏献鳎�最著名的便是�V受�g迎的《�芟也��卡》 (Pizzicato Polka)。小约翰・施特劳斯 - 南国玫瑰圆舞曲
这首圆舞曲是根据作者1880年创作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中的音乐编写的,作品题献给意大利国王,其中的“南国”可能是指热情的南欧国家意大利或西班牙而言。《南国的玫瑰》也可以译为《热情的南国姑娘》,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几首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
乐曲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整个乐曲的情绪抒情而又明快。
序奏部分先后提示出后面几个小圆舞曲的主题,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紧接着的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部主题活泼、开朗,富有韵味(片段1),它选自原轻歌剧中的一个大团圆场面,副部主题短小精悍,旋律简单而流畅;
小约翰・施特劳斯 - 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
本曲大约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873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失业者成群。在这种背景之下,维也纳音乐界产生了两类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类以当时的流行作曲家安东・法尔巴赫所作的《破产波尔卡舞曲》为代表,反映出一种颓废和自暴自弃的心态;另一类则以本曲为代表,风格清新、乐观而积极向上,表现出历来热爱生活的维也纳人坚信“困难必将过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曲为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分为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几个部分。其中第一圆舞曲的第一主题最为有名,它明朗、清新,是维也纳人民乐观性格的生动体现(片段1)。
小约翰・施特劳斯 - 拨弦波尔卡
当这首由“施特劳斯兄弟”共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乐曲首演之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本曲仅由管弦乐队中的弦乐部分来演奏,而且所有的提琴都不像通常的演奏那样“用弓子拉奏”,而是放下弓子,一律采用手指拨奏,发出新奇而美妙的音响,整个弦乐部分依然显得和谐而有序。 本曲由于采用提琴拨奏方式演奏,故音量较小。 所以以现场聆听的效果为最佳,听CD光碟时,不妨适当放大音量,尽情从中感受提琴拨奏时发出的美妙音响。乐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为三部曲式。 主要主题的速度由慢至快,力度较弱,旋律流畅,仍然是典型的施特劳斯风格(片段1);乐曲的中部主题明显加大了力度,接着出现的半音下行力度减弱,十分优美(片段2)。 乐曲最后重复主要主题,在弦乐部分的整体拨弦齐奏中结束全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 -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