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奥巴马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巴马,美国,贝拉奥巴马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政策分析1
首先,美国政府将会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发展对华关系。无论是奥巴马总统还是克林顿国务卿都表示,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尤为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处理好两国之间的关系对于美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美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克林顿国务卿在访华过程中,强调“希望人权、台湾和西藏问题不会妨碍其他更广泛问题的解决”,并且在即将离京回国之时,向中国政府表示,希望中国政府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一贯注重实用、效率的美国政府将会充分展开与中国在诸多领域内的合作,以共同应对挑战。
其次,美国政府将会继承美国政治传统,继续高举“人权”、“民主”大旗,重新树立美国的道德权威。冷战后的美国历届政府都将“民主”、“人权”视为外交政策的旨归。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美国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继承和发展了自由主义思想而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延续性;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高举“民主”、“人权”大旗树立自身的道德权威,妄图将美国的价值观变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标准,并以此为美国干涉他国内政披上“合理”的外衣。虽然克林顿国务卿在访华的过程中,有意淡化在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的姿态,但是她却以做礼拜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她的立场。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又抛出了《2008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加以指责。这充分说明,美国政府对于其一贯所坚持的政策理念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奥巴马政府将会继续坚持这一传统,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而已。
第三、美国政府将会继续遵行《与台湾关系法》,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核心、最为敏感的问题。自从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台海局势出现了很大程度的缓和,两岸交流日益深入、频繁。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政治等诸多因素,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美国政府在对待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克林顿国务卿在访华前夕曾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放弃对台湾的义务,美国将继续对台军售。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完全继承了前任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核心。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战略虽然没有完全成形,但是其在具体外交活动中透露出较为明确的政策特点,即强调务实合作与坚持传统理念、义务。这两项原则将在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中并行不悖。事实上,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不可能完全摆脱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的总体框架而另辟蹊径。奥巴马政府所改变的只是其具体的对华策略,而这一对华策略一定是为美国对华总体战略服务的。
政策分析2
舆论认为,高呼“变革”口号上台的奥巴马的对华政策的大框架已经有了,总的来说就是正视中国崛起的事实,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希望中国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奥巴马与美国前几位总统不同,前几位的对华关系是先有波折后平稳,而奥巴马是先稳住局势,再来谈问题。
2009年2月,奥巴马先派遣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华,议题的重点放在中美合作上。希拉里・克林顿此次顺利访华,表明中美关系有别于以往先“磨”后“合”,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顺利开局。5月,奥巴马的首席中国事务顾问贝德在一次研讨会上,介绍了奥巴马对华政策的蓝图。他表示,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可以从奥巴马的世界观、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奥巴马的外交风格体现出来。贝德指出,奥巴马认为,目前国际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无法成功解决。10月,美国一位高级外交官提出了奥巴马政府对美中关系的观点,即在双边关系中建立“战略再保证”,意思是希望中国能向世界保证,它在全球不断上升的地位“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安全和福祉为代价”。
奥巴马 - 访华行动
访华内容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于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对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离开新加坡访问中国,首站为上海,16日转往北京。这次奥巴马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美国总统10多年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外界普遍关注的胡奥会17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两人继在伦敦和纽约之后的第三次见面,经济、气候变化以及朝鲜、伊朗核问题等将是中美此次元首峰会的主要内容。由于美国近来频频对中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因此如何化解贸易争端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也将是会谈的焦点议题之一。
结束中国之行之后,奥巴马18日前往韩国,预计他将会对驻韩美军发表讲话。由于美国面临着对阿富汗增兵的问题,奥巴马很快就会作出决定。因此在美军基地发表讲话是否会透露相关的信息受到外界关注。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于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会谈,成果丰富。
上海、青年--温故而知新
奥巴马将他第一次访华行程的第一站选择在上海,别具深意。与青年学生交流,是奥巴马上海之行最大的亮点。他在演讲中努力拉近自己与在场青年的距离,用上海话“侬好”开场、引用中国古语“温故知新”、从“乒乓外交”谈到《上海公报》、再度表示“不寻求遏制中国”。
会晤、声明――寻求双方关系新定位
访华期间,奥巴马与三位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双边会晤。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时,两国元首达成多项共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是在两国确立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基础上,双方对中美关系定位又一种新的表述。
会谈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这是两国时隔十二年后再次发表联合声明。这份联合声明不仅体现出中美在双边关系方面的共识,更以大篇幅论及经济复苏、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核不扩散等几乎所有的重大全球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对中美关系新定位中“应对共同挑战”的具体阐释。
在会见吴邦国时,奥巴马表示,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在会见温家宝时,奥巴马再次强调,美中关系具有全球意义。 故宫、长城――加深文化理解 此次亚洲四国之行,奥巴马只在中国安排了参观项目。在北京期间,奥巴马前往故宫、长城参观。美联社评论说,“参观到访国的名胜古迹,体现了一位领导人对这个国家文化的尊重”。
参观过程中,奥巴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表达敬意。在故宫的留言簿上,奥巴马写道:“故宫的确是雄伟壮丽,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长盛不衰的见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