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轼的作品较多,能说出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吗?
苏轼,旷达,人生苏轼的作品较多,能说出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苏轼的作品较多,能说出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轼的众多名篇中,我特别情有独钟的一首词就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泰然处之《定风波》
《定风波》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而且这次被贬实际是坐牢。在这样的情形下以轻松诙谐的口吻写出这样旷达的词,苏轼泰然处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从首句隐约可知,雨势很大,而作者不仅不在意雨水打湿衣裳,甚至连雨声也充耳不闻,显示出不滞于外物的高人境界。接着放慢了前行的速度,在雨中歌唱呼啸,他感受到的并不是身体的不适,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虽然没有快马骑乘,但仅仅靠一双草鞋,一根竹杖和他一颗自由的心,也能愉快前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蕴含更多的是哲理,胡云翼《宋词选》中解释是“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风雨里包裹更多的是苏轼人生中的坎坷磨难。
下阙在词意上形成变化,将前面的豪情收住,有给人警醒的意味,“斜照相迎”透露出喜悦之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对人生感触的深刻写照。字面意思看是作者回头向风雨里看,一切都已经平静,已没有了阴晴。但究其深层含义,更多是说作者走过了人生的无数坎坷,回头看去,人生的失意已不再重要。
全词从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切入,微言大义,令人遐思,显示了苏轼广阔的胸怀和高原的意境。
宠辱不惊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祖籍河北栾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一生作品众多,古文、诗歌、词作、书法、绘画广传于世。是宋词豪放的开山之祖,开创了一个面目全新的诗词境界。苏轼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亦好游山林。 从嘉祐元年(1056年)参加科举考试开始,到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至,一生屡受牵连,数次被贬。饱受挫折、才气超绝的苏轼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反思,他痛切认识到,才华外露是自己最大的缺点,受庄子和佛学影响,逐渐打磨自己。但有一点永远无法改变,那就是坚持正义,时刻挂念国家和苍生。依然保持自然率真、豪迈旷达的性格和志气长存、与人为善的做人原则。他自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曾国藩对苏轼的人格精神也是倾服之至,说苏轼:“诗中有一种闲适之境”。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正是因为挫折的人生经历,因为旷达的人生态度,因为才写出了这样高远的《定风波》,让他的人生宠辱不惊,也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上一篇:有人说,穷养儿富养女,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