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侯德榜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永利,中国,麻省理工学院侯德榜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侯德榜,福建闽侯人,中国化工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就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曾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总工程师,兼任北洋大学教授、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理事长、麻省理工学院南京校友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化工部副部长。,
侯德榜 - 简介
侯德榜, 名启荣,字致本,著名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坡尾村的农民家庭。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有“挂车攻读”美名。 1903-1906年,得姑妈资助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他目睹外国工头蛮横欺凌我码头工人,耳闻美国的旧金山种族主义者大规模迫害华侨、驱逐华工等令人发指的消息,使之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 他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罢课示威。 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 1907年至1910年,就读于上海闽皖铁路学院。毕业后,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这期间,侯德榜进一步感受到帝国主义者凭技术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和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 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 1913年以特别优秀的成绩完成预科学业,公费派往美国留学, 被保送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 1918年又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侯德榜被接纳为美国Sigma Xi科学会会员和美国Phi Lambda Upsilon化学会会员。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围绕铁盐的特性以大量数据深入论述了铁盐鞣制品易出现不耐温、粗糙、粒面发脆、易腐、易吸潮和起盐斑等缺点的主要原因和对策,很有创见。《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回国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 这一年,侯德榜收到一封来自祖国的不寻常的信件,寄信人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亚交通受阻时期。中国一向依赖进口的洋碱断了来源,国计民生受到严重影响,范旭东先生决心在塘沽久大精盐公司的基础上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并进一步发展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可是苦于当时国内没有专业人才,于是他发信给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恳请他回国共同振兴祖国的民族工业。就这样侯德榜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
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索尔维法生产的秘密,打破洋人的封锁,侯德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 曾任塘沽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总工程师兼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 在众多以“科教救国”为己任的麻省理工校友云集的南京,侯德榜这位“实业救国”的英雄人物受到各位校友们的尊重与敬佩, 被推举为麻省理工学院南京校友会副会长, 协助他扩建硫酸钮厂的张克忠当选了校友会理事。 其后不久,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的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在1930年瑞士举办的国际商品展览会上,“红三角”再获金奖,享誉欧、亚、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永利碱厂被迫迁往四川,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为寻找适应内地条件的制碱工艺,永利公司准备向德国购买新的工艺――察安法的专利,但德国与日本暗中勾结,除了向侯德榜一行高价勒索外,还提出了种种对中国人来说是丧权辱国的条件,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范旭东毅然决定不再与德国人谈判。侯德榜与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认真剖析了察安法流程,终于确定了具有自己独立特点的新的制碱工艺,1941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57年,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侯德榜是首席发明人。当时的这种小氮肥厂,对我国农业生产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5月,正在印度帮助工作的侯德榜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请他回国的消息后,谢绝了印度塔塔公司年薪10万美元的聘请,冲破重重阻挠,历时50天,绕道回到祖国的怀抱,聂荣臻同志亲自到车站迎接。周恩来同志又亲临北京东四十条16号永利办事处看望,并高度赞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天后,毛泽东主席又接见了侯德榜,详细倾听了他对振兴工业的意见,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1949年,他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后又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他还历任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化工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化工部副部长等职务。1957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4年8月26日,这位勤奋一生、功绩卓著的科学家与世长辞,终年84岁。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领导同志送了花圈,聂荣臻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席了追悼会。历史的风云随着星辰的移转而逝去,而这位科技界名流人物却在人类历史的年轮上留下了璀灿光痕。侯德榜勤奋、创新和爱国的一生,一直在激励后人开拓进取,共创祖国的美好未来。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就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侯德榜为世界化学工业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当时其国外会员仅12人,亚洲仅中国、日本两国各一名),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 侯德榜积极从事学术活动,他是最早的中国科学社成员之一,并担任过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他还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侯德榜 - 著作
侯德榜一生勤奋好学,虽工作繁忙却还著书立说,先后发表过10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
《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在纽约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出版。这部化工巨著第一次彻底公开了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威尔逊教授称这本书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制碱工学》是侯德榜晚年的著作,也是他从事制碱工业40年经验的总结。全书在科学水平上较《纯碱制造》一书有较大提高。该书将“侯氏碱法”系统地奉献给读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