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葛瑾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孙权,孙吴,关系诸葛瑾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能力
从他所历任的职位上看,似乎有点文武全才的味道,比弟弟诸葛亮还要强。文职方面,诸葛瑾担任过长史、地方太守,武职则有中司马、绥南将军、左将军、大将军等等。从官职来分析,似乎诸葛瑾还是个大将之才。我们先来看看诸葛瑾都参与过的一些战役: 《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公元219年)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 《三国志u2022夏侯尚传》:“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三国志u2022明帝纪》:“(公元227年)辛巳,立皇子�孜�清河王。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征东大将军曹休又破其别将于寻阳。”
《三国志u2022吴主传》:“(公元234年)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晋书u2022帝纪第一》:“二年(公元241年)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贾校�帝请自讨之。……六月,(司马懿)乃督诸军南征,车驾送出津阳门。帝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休战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 通过这几段史料可以发现:诸葛瑾的后半生似乎在军事方面涉足较多。不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知,虽然诸葛瑾打过的仗的确是不少,但是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其实是不怎么样的,虽然说不上是个常败将军,但属于军事能力低下。正如《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注引《吴录》中所说的那样:“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军事非其强项。既然诸葛瑾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那么在文职方面的才能如何呢? 史料上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倒是在一段时间内,诸葛瑾似乎充当了一个孙吴的蜀汉事物专员,处理过孙吴集团与刘备集团的相互关系。《三国志u2022吴主传》:“(公元214年)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这一个时期正是孙、刘围绕荆州展开争夺的复杂时期,诸葛瑾最多不过是个信使,传递两方的消息,作用自然也有限。笔者浅见:这仅仅是由于他有个诸葛亮的弟弟,要不然也许还轮不到他出马呢。从以上的两方面的资料看,诸葛瑾的个人能力一般。田余庆先生曾经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中指出:孙权为了完成政权的江东化,改变淮泗人入侵者的形象,经过了三个年代交错的三个阶段:一,群吏爪牙兼用江东人,在建安末年以前;二,顾、陆先后成为当轴主政人物,在建安末年至黄武年间;三,全面的江东化,在黄武年间及以后。在这一场长达几十年的江东化过程中,象张昭这样的 “淮泗入侵者”逐步被淘汰,而诸葛瑾的命运却同张昭迥然不同,一直平步青云。
三、命运
诸葛瑾精通为官之道,方方面面应付自如,算得上是个孙吴政坛的不倒翁。《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彩,粗陈指归,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徐复�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我们可以对比孙吴的另外一位重臣张昭对待孙权的态度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参见拙作“论张昭”),可以说诸葛瑾深谙君臣之道,同时掌握了孙权的性格特点,所以“权意往往而释”,难怪他深得孙权赏识,成为股肱之臣(尽管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任也是通过不断的试探中逐步提升的,关于这个问题,下文再详述)。从中也可以证明一点:对于如何应付孙权,诸葛瑾做的是游刃有余再来。《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中所记载的关于朱治及殷模事件的处理,诸葛瑾都表现的十分老练,尤其是在殷模事件中,他回答孙权的话就充分体现出圆滑的一面。诸葛瑾不仅与君主孙权的关系良好,同时其他的皇室成员也是关系密切。《三国志u2022孙皎传》中就提到:“(孙皎)轻财能施,善于交结,与诸葛瑾至厚”。这些关系,都能为诸葛瑾地位的稳固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诸葛瑾同孙吴草创时期的主要势力---淮泗人士的关系十分密切。《三国志u2022鲁肃传》中提到鲁肃曾经对诸葛亮说过:“我,子瑜友也”,说明鲁肃与诸葛瑾的关系良好。 《三国志u2022张昭传子承附传》:“(张)承字仲嗣,少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相友善。”同传还提到,张昭后来和诸葛瑾还成为了儿女亲家。
鲁肃和张昭都是孙吴早期的重臣,而且二人的关系本有隔阂,而诸葛瑾同他们都能和睦相处,足以说明其高超的平衡关系的能力。 如果说原本就为外人的诸葛瑾仅仅和淮泗人士关系良好的话,那么就未免小瞧了诸葛瑾。他与江东世族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三国志u2022吴主传》及《三国志u2022陆逊传》中都记载:在很多政治事物、政治观点上,诸葛瑾和陆逊等江东大族是一致的,为此,诸葛瑾还遭到孙权的警告。这就说明诸葛瑾同江东大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因此才能保持一致。政治立场和观点相同,自然会带动个人关系的融洽。
诸葛瑾不但同孙氏家族关系良好,善于理解君主的意图,而且又同淮泗人士、江东大族十分密切,能够把握各种势力的想法,因此,诸葛瑾成为了沟通君主、淮泗人士、江东大族三者关系的一种纽带,自然会获得孙吴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口称赞,这是诸葛瑾能成为孙吴政坛不倒翁的最重要的原因。另外,诸葛瑾还有一个叫诸葛亮的弟弟,这也为自己地位的巩固提供了一个条件。蜀、吴交恶的时间不长,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同盟关系。考虑到诸葛亮这一层关系,孙权把诸葛瑾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四、与诸葛亮
诸葛瑾由于有诸葛亮的这层关系而获益。不过,这层关系,也为诸葛瑾带来了麻烦。但是由于诸葛瑾的小心谨慎,早就避于无形了。《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这段故事,后来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铁证之一。王夫之曾经在《读通鉴论》中说:其信公也,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也。疑公交吴之深,而并疑其与子瑜之合;使公果与子瑜合而有裨于汉之社稷,固可勿疑也,而况其用吴之深心,勿容妄揣也哉!对于这个评论,笔者不敢苟同。很多学者都把责任推到刘备身上,但是却忽略了这事情的另外一个主角---诸葛瑾。诸葛瑾的性格,同诸葛亮有一个共同之处:小心谨慎。这从上面谈过的诸葛瑾的生平已经可以得到一个佐证。而诸葛瑾的这种性格,到了诸葛瑾的晚年还是挥之不去、一直存在的。《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中就说“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这种“忧戚”,正是其谨慎性格的一种体现。在这种谨慎性格的影响下,诸葛瑾自然也会采取一些常人所无法理解的行为。回头说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的这件事。当时刘备已经得到益州,正处于冉冉上升的时候,这个时候刘备怀疑诸葛亮,时机不对,要怀疑也应该是在赤壁之战诸葛亮出使东吴的时候,这才更加合乎情理;笔者认为:这次诸葛瑾的出使,没有对诸葛亮产生任何影响,反而对诸葛瑾带来了不便。因为几年之后,诸葛瑾就因为曾经出使过蜀汉,而且有个在蜀汉做丞相的弟弟,孙、刘交恶而受到孙吴部分人的怀疑。并且把小报告打到了孙权那里。为了这件事情,陆逊还亲自上表为诸葛瑾担保,孙权也不得不站出来公开辟谣:“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见《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看来这件事情在当时闹的还挺大的。从这里足见王夫之的评论是错的,把方向给弄颠倒了。说完对王夫之评论的看法,再说说诸葛瑾的这封信。笔者估计也正是因为此次出使的影响,诸葛瑾才写信给刘备劝和。这封信与其说是劝和,还不如说诸葛瑾向怀疑者们的一种公开表白。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先将《三国志u2022诸葛瑾传》中该信的原文列明如下: 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裴松之在作注的时候,就说这封信于理不合:臣松之云:以为刘后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瑾以大义责备,答之何患无辞;且备、羽相与,有若四体,股肱横亏,愤痛已深,岂此奢阔之书所能回驻哉!载之于篇,实为辞章之费。对于裴松之之前的分析,笔者深感赞同,这封信的劝和内容从一个孙吴官员的笔下而出,实在是毫无道理(讲的是歪理),“实为辞章之费”,但对于诸葛瑾这个小心谨慎的人来说,却是很正常的,裴氏同样没有从诸葛瑾的身上寻找原因。基于同样的原因,清人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对裴松之的反驳也是毫无意义的:及昭烈之时,以达意讨贼,则人心尤易于耸动,子瑜之言,至言也。股肱或亏,何痛如之?顾可以先元首乎!后儒谓孙权亦汉贼也,则诚如裴氏所论。于此时也,责以犄角讨贼,同好弃恶,告诸天地,腾书远近,为文祭于羽,暗示士众,旋师北向,身出秦川。若克关中,汉业可复,权亦称藩矣。和裴松之一样,何焯仅仅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辩解,却没有抓住这封信的本质。笔者认为:诸葛瑾通过这封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堵住了怀疑者的嘴,同时也获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通过这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诸葛瑾的老谋深算。诸葛瑾能在孙吴政坛屹立不倒,一直身居高位,这与其性格上的小心谨慎、官场上的左右逢源、处事深谋远虑,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正因此,诸葛瑾才能成为孙吴政坛的不倒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