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培刚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经济学,哈佛大学,经济张培刚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张培刚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凭借在哈佛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的尊称。,
张培刚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凭借在哈佛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的尊称。而作为中国人,在世界经济学领域能够自成体系的可谓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个人。是中国经济学点击人物。受到经济学界人们的尊进和推崇。
张培刚 - 基本信息
姓名: 张培刚
出生地:湖北黄安
任教专业: 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在职情况: 在职
性别: 男
所在院系: 经济学系
出生年月:1913年7月10日
工作单位、职务及职称:华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院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
学历:1934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1941年―194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部学习,后在该校文理学院研究生部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博士
学位:1951年秋―1952年夏派往北京马列学院学习一年。
研究方向: 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商管理学
张培刚 - 个人介绍
著名的“四个一”学生
张培刚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
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学校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的报名表。这张修业证明显示,张培刚当年只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跳级考入武大预科。当时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成立,招生非常严格,当年的文科班只录取了张培刚一个人。
1941年8月张培刚从香港乘船抵达波士顿,进入康桥哈佛大学。他选择了《农业与工业化》为博士论文题目。张培刚在哈佛的图书馆里申请了不足6平方米的空间,他阅读了德文、法文、英文参考书200多本,涉及到的经济学家就不下180余人,包括了当时经济学中有关的主要论著。张培刚用了9个月的时间,1945年10月写下了英文稿的《农业与工业化》。答辩时,张培刚只用了一个小时。
答辩顺利通过,几天后,老师让他改名“peterchandler”填在论文封面,参加威尔士奖的竞争。1949年,他的论文由哈佛大学出版,并成为许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指定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在老师给他的书单上意外地发现这本惟一一个中国人写的书。
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时,张伯伦还曾邀请他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还是决定回国,应武汉大学邀请担任武大经济系主任。1948年张培刚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他是委员会中位居第四的高级官员,但他却认为这份美差只是个闲职,为了迎接新中国,在解放前夕,张培刚舍弃了600美元的月薪从曼谷再次回到武大。
发展经济学之父
在“文革”中,张培刚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长年与专业无缘,大好年华白白浪费。“文革”结束后,张培刚才在华中这所工科院校里开设了经济学专业,张培刚说,自己一直站了30多年,总算有一张凳子可以坐下歇歇脚了。他先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5月,张培刚被借调到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担任《政治学辞典》《外国经济史》的主编。随后,他又成为第一批给国家领导主讲“外国经济学”的专家,并与厉以宁合写了《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最早把西方经济学(即市场经济学)介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通过著作和讲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西方管理科学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把在抽屉下面藏了30年的英文手稿译成了中文,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这本书终于开始得到人们的认识。那时张培刚已将近70岁。经济学家胡鞍刚定期要给政府部门编写国情报告,他在文章中就经常引用张培刚的理论。胡鞍钢说:“张培刚先生早在1949年写那本书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这些问题,他当时讨论的是三大关系,实际上就是最早我们称之为对外开放的理论。就是农业国必须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从全球化过程中和与工业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资金、技术及支持,应当说后来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张培刚先生已经都做出了一些铺垫。”
张培刚后被推选为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1989年他写的《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一文力挽狂澜,拯救发展经济学于垂危之际。那时学术界认为发展经济学走向衰落,张老不仅为发展经济学正名,而且扩大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1990年清华大学的梁小民教授把当年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增长理论》翻译成中文,相比之下张培刚的理论远在刘易斯之上,刘易斯主张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经济发展,那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但是张老的书是把农业作为产业的一个部分,他所要求的不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而是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后来刘易斯也作了反思,刘易斯说,“过去我太重视工业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看来这是错误的。”
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1986年,西北大学教授何练成访美后说,哈佛大学一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真正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刘易斯、舒尔茨的理论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1998年,张培刚教授的博士点批准下来,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这些学科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张培刚 - 工作经历
1934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1934年7月―1940年任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助理研究员。
1946年春、秋季短期在美国纽约和中国南京担任前资源委员会经济专门委员。
1946年秋―1947年底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系主任。
1948年1月―1949年2月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
1949年2月再次回国,继续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系主任;还担任武汉大学校委员会常委、代理法学院院长。
1952年冬调至华中工学院(后改为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历任该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培刚 - 个人简历:
工作和学习经验:1934年武汉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 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战后工业化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89-91年; 新型发展经济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0-92年; 大国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3-95年; 发展经济学新发展与大国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2-1994年; 新发展经济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7-1998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