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陈希亮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苏轼,的人,他的陈希亮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主要成就
为官政绩
陈希亮字公弼,他起初做大理评事,主管长沙县政事。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
郴州竹场有人伪造凭证供给缴纳租税的人送给官府,事情被察觉,这个缴纳租税的人应当被处死。陈希亮明察他没有罪,释放了他,不久果然查捕到那个伪造凭证的人。陈希亮后来又升为殿中丞,调转主管鄂县政事。县府的老官吏曹腆怠慢法令,因为陈希亮年轻,轻视他(陈希亮)。陈希亮任职办事,首先查到了他的罪过,曹腆磕头流出血,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希亮告诫他而免去处罚,他终于成了好官吏。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百姓谣传有穿红衣的三个老人带来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等到陈希亮免官离开,当地父老送他出县境,流泪说:“您离开我们,穿红衣的老人又会出来了。”
陈希亮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做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着了火,官府想要再建,估计要用三万钱,陈希亮说:“陕西在打仗,希望用这笔钱馈赠军队。”皇帝下令停止建塔。青州百姓赵禹上书朝廷,说赵元昊一定反叛,宰相认为赵禹乱说,把他流放建州,赵元昊果然反叛。赵禹诉告所属的宫府,官府不接收他的案子,他逃到京城自己申辩,宰相发怒,把他下到开封狱中。陈希亮提出赵禹可以奖赏不可以加罪,争辩不停。皇帝下令释放赵禹,奖赏他做徐州推官,并且想要陈希亮做御史。正赶上外戚(皇后家族)沈元吉因做坏事、偷盗杀人,陈希亮一审问就得到实情,沈元吉自己受惊倒地而死,沈家诉告陈希亮,皇帝下令弹劾陈希亮以及几位办事的官吏。陈希亮说:“杀死这个坏人的唯独我一人。”于是陈希亮把罪过归在自己身上,他因犯罪而罢官。
皇�v元年,皇帝下令让他做提举河北便籴之官(负责征调粮食),都转运史魏��揭发陈希亮擅自提高降低物价。不久魏��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主管开封政事,陈希亮请求在朝廷上与他们论辩。他们对答以后,仁宗认为陈希亮正确有理,罢免魏��的官职,让他去主管越州政事,并且想要任用陈希亮为龙图阁学士。陈希亮说:“我与转运使不和,不能算没有罪过。”他竭力请求回到滑县。正赶上黄河鱼池一代涨洪水,快要决口,陈希亮全都召集朝廷派到黄河监督防洪的人,派那些皇帝的亲兵防守堤坝。陈希亮住在会决口的地方的屋子里,官吏百姓流着泪轮换劝谏他离开,他坚决睡在那里不躲开,洪水后来也退去了。
智架飞桥
北宋年间,四川青神县人陈希亮正在安徽宿州做官。那时汴河改道流经宿州,年年洪水泛滥。一年夏天,又逢天降暴雨,差役慌忙前来禀报说:汴河上的桥梁又被冲垮了。陈希亮当即冒雨来到河边,察看灾情。据当地老百姓讲,这汴河水势太猛,再坚固的桥礅都要被冲垮,要在此地架桥架桥真比登天还难。如今桥又被冲垮,来往行人过河只有靠渡船,极不方便。再加上水势太猛,渡船也不时翻沉。陈希亮想,这河上还是应该架桥,要怎么架才不被冲垮呢?她陷入了沉思之中。这次陈希亮察勘了汴河水情回衙以后,就见他成天伏案在纸上画着什么。深夜烛光下,也在不停地改改画画。经过没日没夜地筹划,他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造桥方案。这就是不在河水湍急的流水中建桥礅,而是修建一种木制结构的直接飞跨两岸的桥梁。这样不仅来往船只不受阻隔,而且不论夏天发多大的洪水,桥身也丝毫无损,安然无恙。 于是,他命令属下采备木料,并请来木工现场施工。没有多久,宿州城的汴河上,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木桥,桥身如虹,飞跨两岸。桥上行人来往,桥下般楫畅通。人们都赞扬陈希亮不仅是一位清官良吏,而且还是一位能工巧匠。这宿州的汴河桥确是一大发明,连朝廷都下诏嘉奖,并且推广这种造桥的造桥的方法。过去苦于水患,造桥无方。如今从河南开封的京都,到泗州(安徽泗县)都模仿陈希亮的造桥方法,建起了一座如虹的飞桥。
史籍记载
陈公弼传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盗起,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轶事典故
德行操守
陈希亮在处理家事方面,品德高尚,为人称道。他父母死得早,依靠哥哥为生。哥哥是个性情偏狭的人,存心侵吞全部家产。在他十六岁时,他决定外出寻师,专攻学问,哥哥霸占了田园房产,只将乡邻们的借款帐单共三十万钱给了他。于是,他把那些借债的人都找来,当面将帐单全部烧掉,然后背起书箧行囊,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结果,捷报传来,金榜题名,陈希亮进士及第。这时,哥年事已高,身体很差,两个侄儿陈庸、陈渝尚未成人。陈希亮不计前嫌,服侍兄长,教养侄儿。后来,两个侄儿也高中进士。乡亲们感戴他的为人,亲切地称他的家门为“三俊”。
陈希亮在出外游学时,曾与同乡宋辅一起寻师访友。后来,当他在都城开封为京东、京西转运使时,宋辅也到京城做了小官。可是事隔不久,宋辅染病身亡,老母、孀妇和幼子宋端平失去了依靠,生活艰辛。陈希亮寻思无计,决定承担起宋家的义务,把宋母他们接到自己家中。他对宋母十分孝敬,一早一晚都行问安礼,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端平,要他努力攻读诗书。就这样,宋辅一家老小,在陈希亮的关怀照顾下,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由于陈希亮薪俸不多,清廉自守,他本人又有四个儿子,再加上两个侄儿,家庭经济已是十分拮据,如今又添了宋母全家,负担之重自不待言了。尽管如此,他宁愿缩减自己儿女们衣食,节约家庭的不必要开支,要把两个侄儿和邻里之子抚养成人。他除亲自教习他们吟诵诗书外,又与自己的儿子等同对待,让他们都有出外寻师访友的机会。于是,继陈庸、陈渝两个侄儿之后,宋端平也是进士及第。当陈希亮搀扶着宋母出堂接取捷报时,人们都以为宋母是他的生身母亲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