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们那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有着怎样的价值?
中国,博物馆,河南你们那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有着怎样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三彩杯
1988年,这件珍贵的三彩杯出土于巩义市芝田镇晋唐墓葬群89号唐墓,此种造型的三彩器物在当吋尚属首次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
这件三彩杯高4厘米,纵9.4厘米,横9.5厘米,通体与汉代酒具双耳杯相似,杯呈椭圆形,圆底,口部为不規则圆形.两端为弧形沿,两侧沿内折,并各透雕四个对称的圆孔,杯外部浮雕花叶纹。衬以乳钉纹,犹如珍珠池,造型精巧玲珑,杯内在棕色,底釉上施黄、绿、白三色,仿佛散落的梅花,错落有致,均匀地点缀于杯里,外壁施棕红色袖,色调浑厚、润泽,堪称三彩中的精品。观之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堪称唐三彩器物中的精品,是巩义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应邀作为文化使者多次,赴海外展出,在国际上贏得了广泛的赞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家乡寿县博物馆存放的镇馆之宝为楚大鼎,器形高大,高达113厘米,口直径93厘米,重400公斤,圆口、平唇、圆底、侈耳、蹄足,两耳及颈部满饰细密的斜方格云纹,腹部饰蟠虺纹,器口刻篆体铭文12个字。这口楚大鼎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重量一个。一九五八年,毛主席视察安徽时,观看寿县出土文物“楚大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浙江博物馆
1.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2.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此展品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3.元龙泉窑舟形砚滴:此展品为元朝时期的瓷器,是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龙泉青瓷精品。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4.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主要包括:
莲鹤方壶
年代: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出土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
特点: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妇好鸮尊
年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出土于: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特点: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
杜岭方鼎
年代:商代中期
出土于:1974年郑州市
特点:杜岭方鼎是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也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
贾湖骨笛
年代: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前期(距今9000年前,约为公元前7000年)
特点: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截止至2014年末)
云纹铜禁
年代: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出土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
特点: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这是中国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武曌金简
年代:唐代早期
出土于:1982年中岳嵩山峻极峰
特点: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这是中国发现的唯一金简。
玉柄铁剑
年代:西周晚期
出土于: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
特点:剑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内,剑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剑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君子),竹节分明,玉质细腻,温润光滑。剑柄中空,里面插有铜制的芯,连接剑身和剑柄。由于埋藏久远,剑身已断为两截,鞘身也因锈蚀与剑身粘在一起,无法剥离。经过专家研究发现,这柄剑竟然是一块炼渗碳钢,而炼渗碳钢就是由块炼铁经过长时间渗碳,反复锻打而成,所铸器物也因此更锐利、坚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