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陈仪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台湾,亲王,蒋介石陈仪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陈仪 - 国民党将领
陈仪早年接受私塾教育,曾入读浙江求是书院。1902年到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光复会。日本士官学校五期步科毕业,1909年回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时参加浙江独立运动。1912年任浙江都督府陆军部长,兼陆军小学校长。1917年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第一期毕业。1920年再回中国,在上海营商。1925年孙传芳主政浙江,委陈仪为浙军第一师师长,之后转任第一军司令,浙江省长。1926年,陈仪投向北伐中的国民党,被任为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但手下部队再次倒戈,于是下台,出国到欧洲考察兵工。回中国后被蒋介石委以兵工署署长,颇获赏识,之后转任军政部次长。1934年闽变结束后,调任福建省主席兼绥靖主任,整理福建军政。
治理台湾 1935年日本在台湾举行“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陈仪奉命到台参观,对日本人统治下台湾的高速发展感到惊讶,特别是相对中国大陆多年战乱下的停滞不前,令他感到深省。之后陈仪再派人到台湾考察,于1937年出版《台湾考察报告》,建议福建经济学习台湾。1943年的开罗会议中,同盟国确定战后台湾归还中华民国。1944年4月,中华民国行政院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任陈仪为主任委员。调查委员会对日治下台湾的经济、政治、民生、军事等各方面作出颇为详细的调查,报告书长达四十余万字。之后提出的《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亦获得接纳。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29日委任陈仪为台湾行政长官,之后兼任警备总司令。10月24日,陈仪在美军将领倍同下从上海飞抵台北。10月25日陈仪代表中华民国政府及同盟国,接受台湾日本总督兼司令安藤利吉的投降。陈仪治台时期,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除了将日人留下的企业大部分收归国有经营外,还规定米、盐、糖、煤油等民生产品,由官方统一定价收购。对烟、酒、火柴等物品的专卖加强限制。陈仪接收台湾后,大量高层负责日本人返回原国。台湾本省人在多年日本统治下,多有不通晓书写中文及说北京官话;在当时政策下,原有职位多改由大陆抵台人员担任。从大陆到台湾的军政人员,质素参差,良莠不齐。此外,台湾工业及农业生产在战后数年出现倒退,经济上一度出现了颇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陈仪出任“台湾调查委员会”主任后,即布置收集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等各业现状,分类编辑。与此同时,开办各类专职训练班,如“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台湾警察干部训练班”、“台湾银行干部训练班”等,学员都从在职公务员和大中学生中挑选,其中台湾籍人占了相当比例。训练班每期4个月,先后培训了千余人,他们成了日后接收台湾的骨干。陈仪又草拟了《台湾接收计划纲要草案》,送呈蒋介石过目,得到蒋的首肯。
1947年2月28日,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台北的政府人员与民众的冲突,引发岛上各地本地人对政府的抗争。3月8日蒋介石从大陆调来援军后,以陈仪为长官的政府,对民众展开了严厉镇压。估计有一千至一万五千名台湾人被捕后遭屠杀;当中包括地方议员、医师、律师、新闻记者、教师等社会精英。为安抚受伤的民心,以巩固国民党在台的统治,蒋介石派遣国防部长白崇禧赴台处理善后,并改公署为台湾省政府,撤换陈仪。陈仪由此出任浙江省主席
3月22日,陈仪被国民党三中全会撤职。5月11日,陈返回大陆,改任国民政府顾问。5月16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亦撤销,改组为省政府。
被捕 1948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快要结束,国民党的败局已定。当时,蒋介石手下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成为许多人必须迅速作出的抉择。陈仪默察天下大事,决心脱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联系汤恩伯,策动他起义。汤恩伯早年读书时,多次受过陈仪的帮助,陈仪不惜资助100元光洋送汤恩伯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汤恩伯回国后还不断受到陈仪的保荐,后成为89师师长。陈仪对汤有知遇之恩。谁知汤恩将仇报,出卖了陈仪。次年2月,“行政院”改组了浙江省政府,陈仪被免职,又于4月29日被秘密绑架到台湾,囚禁于基隆。1950年6月被蒋介石下令处决,终年67岁。
陈仪 - 水利专家
陈仪,丰子翔,号一吾,直隶文安(分属河北)人。其书房自名“兰雪斋”,故有“兰雪先生”之称。他精于古文,学识渊博,浚治水患,经世济民,是清代著名学者、治水专家。他与稍晚的纪昀(字晓岚)并称京南二才子,时人称之为“济世奇才”。其事迹广传民间,至今为人所称颂。他讲读经史,馆课上人,撰修国史,著书立说,文名丕振,蜚声朝野。时人有“太史文章光北阔”之誉。在文安水乡的长期生活过程中,陈仅深受洪涝之苦,他早有消除水患、济世救民之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事的增高,他这各种心情愈加殷切了。为此,他在研究古文的同时,深入研究了历代关于河渠、地理方面的文献,汲取了前代水利家的治水经验。并趋20年来游于津门谋生的机会,乘一叶扁舟,频繁往返,细心观察了海河流域的地理形势和各个河道的来龙去脉。再结合文献悉;已研究,认真考察。从而使他对直隶(河北省)诸河道的“脉络贯注及近徒壅决之由,硫渝浚导之法,若烛照数计。”雍正三年(公元17万年)秋天,直隶诸河泛滥,积潦遍野,“被水者七十余州县”。清世宗命恰亲王允祥同朱武浚治。恰亲王想找一个熟悉地理、善于治水的人协助,未找便推荐了陈仪。不久,恰亲王在直庐接见了陈仪。在亲王的连续询问下,引出了陈仅关于治水营田方略的精辟见解。陈仅精辟的见解不时地博得恰亲王的赞叹,他简直不敢相信,一介书生竟有如此高见。第二年春天,57岁的陈仪终于如愿以偿,他随情亲王、朱域巡视治理直隶水利,并以恰亲王为主设立了水利管田府。当时,治水过程中的一切教令、章奏均出自陈仪之手。接着,亲王向朝廷举荐,命陈仪为翰林院传讲署天津同知。后又转为侍读,升庶子,继任天津同知。在这以后的治水营田实践中,陈仪始终按照由自己的;已血凝结而成的见解、方略,进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上面提到的四种消除水害的方法,他都结合实际情况奏请怕亲王进行了实施。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陈仪升为侍讲学土。当时,朝廷议定设营田观察使二员,分辖京东、西,以督率州县。皇帝嘉赏陈仪在天津治水营田的业绩,便命他以金都御史官充任京东营田观察使,仍驻天津。就在这一年,恰亲王下世,水利营田府解散。一时间浮议四起,有些地方官吏无所顾忌,声称营田治水多此一举。陈仪力排众议,继续主持京东一带水利,跋涉在艰难的道路上。八年多来,陈仪的足迹遍及直隶各地。他惨淡经营费尽;动力,治水营田,政绩卓著。直隶大小七十多条河流,由他勘定的就有十之六七。当时人们这样评价说:“燕赵堵水,条分缕析,前有哪道元,后有郭守敬,公(指陈仪)实兼之。”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陈仪因嘱托门生为贫困的故友之子谋求生计而被人攻计,降为鸿肿寺少卿,便请告老还乡。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卒,享年73岁。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