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人为什么要磕头?
跪拜礼,礼节,长辈古代人为什么要磕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代社会理念的变化,人们已经很少有磕头礼节。但在一些重要传统场景还是能够看到磕头礼,比如祭祀、拜神佛、婚嫁丧葬等,会经常看到有人跪拜磕头等动作礼节。
现代的“磕头”礼节与古代“磕头”已经大相径庭,古代“磕头”礼节,严格来说,应该是“跪拜礼”,后世只是简单保留磕头动作的“磕头礼”罢了!
“跪拜礼”传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保留部分礼节在流传。那么,古人究竟没什么要行“跪拜礼”呢?
很早之前,古人生活习惯与现代是大为不同的。
东汉以前,古代社会没有椅子或者凳子的,人们通常跪坐地上接待客人或者吃饭、看书等,也是我们常说的“席地而坐”。
古人跪坐时膝着地,臀坐于后脚跟上,脚掌朝后向外。向客人致谢时,半身伸直,而后俯身向下,以示向对方致敬。由此成为生活中跪拜的雏形,后来演变成多次俯身,即是“磕头礼”。
周礼记,磕头跪拜动作与对象都有严格规范,分稽首、顿首、空首共称“正拜”。
稽首礼
行稽首礼,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撑于地上,缓叩首于地,稽稍顿,手放膝前,头置于手后。
稽首礼为“九拜”中最重礼节,通常用于臣子跪拜君王及祭祀先祖的礼仪。
顿首礼
顿首礼与其他稽首类似,拜时须急叩首,额触地而拜。主要用于以下对上敬礼。
空首礼
行空首礼,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于手,首与心齐且不着地,此谓“空首”,亦称“拜手”,此为中男子跪拜礼的“九拜”之一。
古人“磕头”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是封建社会繁文缛节的体现,蕴含着古人尊卑阶级观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磕头
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一、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二、农村地区过年的一种仪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
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相关记载
宋洪迈《夷坚支志·任道元》:“ 任 深悼前非,磕头谢罪。”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二折:“諕的我磕头也那礼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郑舍人 一见了 王部郎 ,连忙磕头下去。”
《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赵温便向他爷爷、爸爸磕头辞行。”
老舍《黑白李》:“讲恋爱的时候要多吻,少磕头,要死追,别死跪着。”
磕头的形式
磕头,文言称为“叩首”,白话称为“叩头”,俗话称为“磕头”,磕头的礼仪形式,按照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
单纯磕头(单叩首),是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礼仪外,还有些与某种仪式相关的规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庙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场中的多种繁缛礼节等,各有些独特的规矩,而且大多比较繁琐,姑且不论。下面只聊聊过去听说的三个特例磕头(不是影视戏剧编排的那样)。
一是敬神、祈福、许愿时的“三拜三叩”。其仪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个头后,起身站立、后退半步;停数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头,即第二个“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个“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间的数秒时间可以默许一个愿望或同一愿望(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做过)。
二是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拜见皇帝的礼仪,据说民初时,袁世凯及一些大军阀们用过。实际上是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间有两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秘的会道门,拜坛时也会用“三拜九叩”,类似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势可能与拱手、合掌不同,中间也不起立,且口中“念念有词”,多由司仪或敲击法器来控制节奏等等。
磕头拜师
某日举行的赵本山收徒仪式上,35个徒弟行大礼磕头拜师引发了一场争议,有网友称,“本山教主”的收徒仪式让人感到肉麻甚至恶心,也有人称其“很丑陋,很封建”。上海戏曲、曲艺界的一些圈内人士却有不同看法。
上海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说,在戏曲、曲艺界的传统拜师礼中,“磕头”是个标志性的仪式,有没有磕
过头往往成为有没有正式拜过某位老师的一个标志。戏曲、曲艺都是传统艺术门类,保持一点传统的礼节也没什么可以厚非的,只要不是强迫的就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