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代钱币四爪龙有什么说法?
钱币,清代,图案清代钱币四爪龙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爪并能兴风作雨的神异动物。千百年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受到亿万龙的传人顶礼膜拜。
龙的艺术形象,成为我国传统装饰的重要题材,在从古至今的许多建筑、器物上都留下了不朽的造型。在作为财富象征的钱币上也可以寻觅到龙的踪迹。
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铸有龙纹的流通货币。据《史记》等典籍记载,汉武帝时用银锡合金铸造白金币,有三品,其中一品圆形,上镌龙纹,值铜钱三千。存世有一种五铢钱,面文“五铢”,背面有四龙相逐图案,形象生动。唐宋以后,厌胜钱上也常有龙纹出现。
元代铸有“大元国宝”钱,背面就有飞龙纹饰,清代有种“咸丰元宝”大钱,钱背铸有飞龙戏珠图案,间饰以云纹,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至清代晚期,龙纹作为钱币图案频繁出现。清光绪年间开始铸造的银元、铜元背面都镌刻有龙纹图饰。
龙图形态多样,变化多端。以龙的姿态区分,有坐龙(呈蹲坐状的龙,最为多见)、立龙(呈站立之态的龙)、游龙、飞龙(长有翼翅呈飞翔之势的龙)等;
根据龙须的变化,可区分为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等,此外还有水龙、方龙、反龙、长尾龙、驼背龙、蟠龙、蛟龙等各具姿态的龙纹图案,令人目不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钱币以光绪元宝来说,上面的龙是舞爪龙。
明代瓷器上的龙多为四爪龙居多。
如有更多愿闻其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四爪龙和五爪龙 其间差异,仅在一爪耳。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现代人被大量清宫剧洗脑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龙袍就是皇帝的专用服饰。所以,无论是哪朝哪代,皇帝似乎都得穿一身明晃晃的龙袍才符合身份。但其实不是这样,龙袍是清代才出现的。
如同军队中,通过军服肩章上的星徽来代表军衔一样,中国古代的贵族通过服装上的纹饰来表达政治身份,便是所谓的章服制度。
在祭祀、婚礼、册封、朝会等重大场合穿的服装,通常被叫做冕服。皇帝的冕服上绣有十二道花纹图案,被称作十二华章。十二种花纹图案具体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
十二华章中的前三章,即日、月、星辰才是天子的标志,王公大臣的服饰上不得绣有这三种花纹图案。以此类推,根据身份高低,花纹数量依次递减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
从上可知,最开始,龙并不是天子服饰的象征,所以最初王公大臣的服装上绣有龙纹很正常。一直到元代,统治者才有了对龙纹使用的明文禁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五爪龙,四爪蟒。
《大清会典》卷四十六: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贝勒绣四爪正蟒前后各一团;贝子、固伦额驸、公、侯、伯前后四爪正蟒方。
《大清会典》卷四十七: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 但是实际操作上,就蟒袍龙袍而言,在清代如果要分清龙/蟒,要看是谁所穿的。清代也有赐“五爪蟒缎”的例子。因此也会有“五爪蟒”“四爪龙”说法。
上一篇:准备从安徽开车去海南,希望网友给提点建议或经验之谈!感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