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家有值得分享的诗词吗?
诗词,黄花,两句大家有值得分享的诗词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大家有值得分享的诗词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题目问的概念有点模糊。是分享自己阅读过的诗词,还是分享自己原创的诗词?分享阅读过的诗词肯定有的。分享自己原创的诗词也有,但是拿不出手。下面来分享一首我阅读过的诗词吧。
《戚氏·晚秋天》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赏析】
《戚氏》是北宋柳永创立的慢词长调。共二百一十二字。整篇词作音律设置和谐协调,平仄布局错落有致,句句跌宕起伏,字字飘逸欲舞。全首词作依从傍晚开始到第二天拂晓结束,用三个时间段,分三片来描写独居异乡的旅者内心之所见、所想及感慨。
第一片:融景于情,淋漓尽致。
时间:傍晚时分。
情景:微雨渐止,夕阳西下。
宋玉悲感,行人凄楚。秋雨梧桐,西风寒菊。蝉吟败叶,树枯草衰。到处一派萧瑟败秋的景象。此时作者独自一人,客居驿馆,内心空寂。这种荒凉的自然景象与作者凄恻的内心产生了零距离的呼应与强烈的共鸣。
第二片:夜幕来临,饮尽孤独。
时间:日斜至日暮时分。
情景:夜至人静,风冷烟清。
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地方,度日如年。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形影相吊,清闲独坐。但见长空云净,银河星流,淡月浅光,树影婆娑。此时此景,不由得想起远方与过去,那一幕幕一桩桩的往事渐渐地浮现在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作者洒墨放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放任自如。
第三片:天涯倦客,凄凉无限。
时间:深夜至拂晓。
情景:马滑霜浓,更深露重。
曾经年少,青楼红舞、歌韵妓调、暮宴朝欢、宾客如梭、几多欢笑。可如今,形单影只、无依无靠、断雁孤鸿、离群索居、枕冷衾寒、凄凉落寞。经过这番铺垫与蓄势,一句“念利名,憔悴长萦绊”,引发了作者一联串反思。为什么会被区区名利而羁绊?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为什么要忍受这份孤独?已是“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他还在不断地沈思,不停地反问。直至停灯向晓,通宵无眠。
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
《戚氏》是柳永外放荆南时所写的一首词。柳永的一生是浪荡、颓废、落魄、消极、坎坷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缺点,只是不停地在悲天怨地。最后,把所有的不幸和苦闷情绪全部表达在这首词作之中。所以才会有如此声情并茂、酸楚感人的传世词作。《戚氏》堪称一首旷世的凄凉之歌。关注的朋友们值得一阅。
跋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评析浅陋。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一、
菩提树下寻尘埃,
不见明镜不见台;
非色非空观观音,
无人无我如如来。
其二、
何处菩提何处台,
无人无我如如来;
眼若明镜心若禅,
一粒星辰一粒埃。
其三、
撩开苍宇便作棋,
拈起星辰且当子;
管它经纶黑与白,
此生何必计得失。
其四、
峥嵘岁月书几行,
乾坤浩淼无处藏;
法度何以出五味,
全因墨迹生臭香。
其五、
一、
衣薄体单悟禅静,
白沙醇水酿泉清;
二十八木成茗茶,
日廋月肥心镜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原诗
书事
黄宗羲
初晴泥路觉槃跚,听彻松涛骨亦寒。
莫恨西风多凛冽,黄花偏奈苦中看。
(二)释义
诗的首句极写雨后道路泥泞难行,用一“觉”字说明是人的亲身感受。风吹松林,其声如涛。说“听彻”,一述所听时间之久;一状松声之贯耳。因此后面接以“骨亦寒”。本来松柏是不畏寒的,如今它似也有砭肌透骨的感觉,可见风寒之猛。前两句极写气侯和自然景况的恶劣,是铺垫,是为了衬托后两句的。
第三句“莫恨西风多凛冽”,是一句纵笔,是张后之弛。对寒冷而猛烈的西风,流“莫恨”,仍是为了突出末句的“黄花”。奈,通耐,有经得起的意思。司空图《退居漫题》:“莺喧奈细听”。“路槃跚”,“骨亦寒”,“多凛冽”,看,真如“风刀霜到严霜逼”。可是这菊花,却现出它与众不同的美姿,最耐人欣赏,恰恰是在处于种种不利的艰苦环境中的时候。
本来,菊花一向是高情雅士或人之志节情操的象征。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用它比喻推翻唐王朝高奏凯歌的战士:“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胸怀民族大义坚贞自守的画家郑所南说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而苏轼则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们或用隐喻或直喻,与黄宗羲则多烘托(前两句)点染(后两句)的手法不同,虽看似完全写景,但他是“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即是说,看似写景咏物,而寓意其中,“书事”者,乃借菊抒怀也。“即风云月露草木虫鱼,无一非真意只流通”。总之诗人通过“偏奈苦中看”的黄花,表现出他对一些坚持民族气节的明遗民赞许的“真意”,写来委婉而俏丽,于俊爽中尤见风云之气。
上一篇:水杉林拍人像,应该如何取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