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最近在看的是什么书?限纸质书籍?
巴尔干,这本书,作者你最近在看的是什么书?限纸质书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最近在看的是什么书?限纸质书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在看纸质书籍《傻子的一生》,前几天朋友推荐给我的。本书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写,作者的一生很短暂只活了35岁,死于自杀。
生命如电光石火般一闪而过,却留下万丈光芒
书中介绍了他自杀的原因,他自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久以来深思熟虑后所下的决心。他是以一种异常冷静的心情迎向死亡的,这些所有症状不正是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吗?读到这里让我不禁心生惋惜。
有人平平淡淡的无声无息地活了一个世纪,有人只活了几十年甚至更短,如电光火石般一闪而过,却留下万丈光芒,中国有徐志摩、海子,日本当属芥川龙之介。生命所散发的光与热不在其长短,而在其永恒,人之生命有限,文学艺术之价值确是无限的。
全书概括
本书集结了芥川龙之介晚期所写的以小说及感想为主体的作品,另有几篇则是其死后遗留下来的遗稿,如《齿轮》及《傻子的一生》在他自杀前一天到半夜才完成的《续西方人》成为他最后的作品。
书中共收录芥川龙之介十八篇作品,形式多样,有短篇小说体的《种子的忧郁》、格言体的《侏儒的话》及书信体的《寄给某旧友的手记》等,内容风格也大异其趣,展现作者丰富多变的创作才华。
《侏儒的话》是芥川龙之介最得意的格言体代表作,贯穿卖弄学间的、辉煌灿烂的知性幻想的文脉。作者以智慧来诉说心情,并将其人生观、艺术观流露在字里行间,可说是极为成功的格言体文学典范。
短篇小说《种子的忧郁》中,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细腻地描述了种子的心理状态。从收到喜帖开始,种子便开始为不知如何吃西餐惶不可终日,作者从各种细节去表现种子心理的微妙变化,由生活上个小小的事件扩大描写成一有趣的心理小说,可谓特别之极。
《本所两国》则借由其受邀撰写以本所为主题的小品文而展开本所的古今之旅,不仅写景,亦兼而抒情叙事。
遗书之作不但但是小说,更是对自身现实生活的呈现和剖析。
《寄给某旧友的手记》一文,也算是作者的遗书之一,此文第一句话便说“没有人能真实地描绘自杀者的心理”,但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文中,他对于自己为何自杀分析得非常透彻,甚至连自杀的方式都经过多方考虑,虽是自杀前之作,但论理及文体仍相当明晰有条理,就如岛崎藤村所评论的,“冷静得不像即将面临死亡的人 《傻子的一生》无疑是芥川龙之介的自传体小说,但它不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呈现,而是对其自身的剖析。
此文为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文中显示出芥川此时已局囿于一个悲剧的世界里,他一方面描写精神的凄惨衰态,一方面却又具有明晰的自省意识,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术家。
他看到了生活中的起起伏伏,文中掺杂着失败与自嘲的回忆,由个个短篇串联点缀而出。 《齿轮》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感觉,疯狂与幻想式的描写,充满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战栗感。
芥川龙之介的死带给当时日本文坛的震撼不是一点点,而是如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在他短短三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人生至此可以无憾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一开始是真的很难看进去,但一点点看进去就会觉得有所收获,很多观点在其它书里没看见过。
这本《中国通史》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专题性质的,可以视作是“文化史”,包括婚姻,财政,官制,等等,很多过去看历史著作比较模糊的地方,算是清晰一点了。后半部分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通史,还没有看到。慢慢品读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近在看纸质书籍,什么书?
我现在正在复读《三国演义》,《唐诗选》,《鲁迅小说集》,《中国名胜古迹》,《刘基传》。
说说《三国演义》和《唐诗选》
《三国演义》根据答题需要,认真细致地研读各个章回,分段,段落,虽然看了很多遍,但是总感觉理解的还不够深透。读明白还需要下苦工,认真分析研读,为以后会写作优质回答,做好扎实的准备。
《唐诗选》共收录全唐139位诗人,共计620多首唐朝时期有名诗人创作的诗。
加强学习此书,对理解古体诗的绝,言,韵,格,提高答题,写作,欣赏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每天还有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都是为了“尚可网”答题的需要。因为既然参加了今日头条,就要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堂堂正正的来回答问题。总而言之,是今日头条促成激发了我的诚心读书的热情。在这里谢谢今日头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读《黑羊与灰鹰》。
这是一本对于巴尔干六百年来,深入而负责任的探索之作。我在5月的时候准备去塞尔维亚和波黑,去之前,想了解一下历史,但这两个国家的命运,是和整个巴尔干半岛息息相关的,于是我找了一本地缘政治学家和作家罗伯特·D·卡普兰写的《巴尔干二千年》。
在这本书里,他反复提到了《黑羊与灰鹰》这本书,此书并成为了他整个巴尔干之旅的指南,随身携带。我对它产生了无尽的好奇。这两位作家相隔几十年,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却能有同样的共鸣,相当有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