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VR和AR可以给旅游业带来怎样的惊艳?
景区,旅游,游客VR和AR可以给旅游业带来怎样的惊艳?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祖宗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赞]“秀才不出门 尽知天下事”。可以更真实直观地把地方旅游风光特色展示给大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VR可以做到不弄虚作假吗?我相信这个技术应用会对旅游行业是一大促进,不仅限于旅游,房地产、展览、演出,购物等,凡是体验式消费都会受益。我就是不大明白,存不存在虚假呈现?是否有约束标准?VR与广告性质方面是否有区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简单梳理一下,AI 在旅游场景上的应用可以归结为六种形态(排名不分先后):
1、语音翻译、导览。目前已经出现了逸豆、有道、科大讯飞等多家产品,功能上主要是语音翻译,或者是实现一些语音导游的功能;
2、AR/VR 数字导览。主要是一些博物馆通过 AR、VR 技术做信息的附加服务、导览服务,丰富游览内容形态;
3、机器人客服。帮助用户处理酒店预订、机票预订、退改签等“入门问题”,目的在于提升客服效率;
4、人脸识别票务。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快速实现身份认证,机场、高铁以及一些景点已经应用了相关产品;
5、智能行程规划。基于旅客的信息、目的地、时间等数据,利用算法处理帮助用户推荐合理的旅行路线,常见于马蜂窝、携程等平台;
6、礼宾机器人。一些酒店、景区等开始引入礼宾机器人,提供相关信息查询、预约等服务,以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旅游的互联网化,抓住了用户的线上数据,人工智能的使命恐怕是打通景区的线下数据,毕竟这才是旅游乱象的本源。然而单一场景的 AI+旅游未能解决旅游产业的症结,数据孤岛依旧存在,服务依旧被割裂。
这两年出现的创业者似乎想要改变现状,比如原百度研究院院长林元庆博士的 Aibee,老牌解决方案商深大智能等,都瞄准了旅游这一垂直场景,最大的不同就是全域旅游的 AI 解决方案。
以 Aibee 和武当山景区的合作为例,最先打通的是“AI 刷脸入园”,游客通过景区小程序或线下刷脸注册购票,景区入口的人脸识别闸机对游客进行脸部扫描确认;在景区内可以打开小程序里的“AI 拍一拍”,获取相应景点名称与详细介绍,并自动生成景点图文,方便分享给微信好友;游客在景区游玩时,还可以扫描线下标识牌上的二维码或景区公众号进入景区小程序,获得景区门票、酒店、餐饮、娱乐、活动、购物等推荐。
从景区外围到内核,或许人工智能的渗透还处于初步阶段,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解决旅游痛点的可能:
一,打通线上线下数据,打破数据孤岛。解决了线下的数据采集,为景区和当地旅游部门提供了全方位运营的前提,好比说刷脸多次入园、游览过程的追踪等等,也包括多元化的商业变现。
二,提高景区运营效率,优化游客体验。数据推演一下:传统购票、扫码需要介质,对于携带介质的游客要求高,尤其对于需要多次出入景区的游客来说,体验相对繁复;后期针对多次入园、实名入园所采用的生物识别方式——指纹识别,录入和识别稳定性差(指纹磨损率高,指纹录入的随机性大),平均需要 30 秒以上的时间;人脸识别录入和识别的整个过程只需要几秒时间。
三,连接“人、娱、购”,推动二次消费。线下数据打通后,景区可以利用推荐、弹窗等形式进行信息找人、服务找人,进而促进游客在景区内外的二次消费,在门票价格下降或免费的背景下,无疑踩准了景区的痛点。
四,加速景区社交裂变,实现二次导流。用户可以借助小程序等将照片在微信中与好友分享,景区也可以在运营上策划一些有趣的活动,实现社交裂变和二次导流。相比于线下广告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在成本和精准度上都是更优选择。
事实上,诸如 Aibee 的解决方案并不复杂,无非是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大数据分析等多模态 AI 技术,应用范围也不过是从景区外延伸到了全域旅游,但真正快速并大范围落地的“玩家”却很少,人工智能在景区落地要义在哪?
AI+旅游的规模化落地
不只是 Aibee 之类的创业公司,BAT 等行业巨头也在打造一个个旅游样本。腾讯和重庆联合打造的“一部手机游武隆”,涉及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个性线路定制、达人推荐、智能定制、智能导览等功能,为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行程规划、产品预订、游记分享、特色电商购买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智能化服务。
但旅游业当前的痛点不是从 0 到 1,而是从 1 到 N,如法炮制一份 AI+旅游解决方案,或者打造一个样本并不复杂,痛在规模化复制。
1. 思路要对:AI+旅游是典型需要整体解决方案的场景。在 AI 导游、拍照识别、景区地图等服务上需要针对每一个景区进行定制,时间和成本不言而喻。而以往 AI+景区案例,人工智能和景区本身的结合较浅,范围狭窄,在投入和产出上与重模式相悖。诸如 Aibee 等新兴企业已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给出的是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深入到景区的核心环节,加之高效的部署速度,景区的态度逐渐从抗拒转向拥抱。
2. 技术要硬:这对服务商 AI 能力是考验。以人脸识别为例,在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单日客流量可能达到数十万,更考验服务的稳定性、数据库能力、算法准确性、计算能力等等,此外还有成本和收入的平衡。过去一家公司很难在十一黄金周这样的旺季同时支持几十家景区的人脸识别闸机,拿一两家景区做实验是常态。不过今年看到 Aibee 在全国 65 家景区铺开人脸识别系统,证明思路对了,技术过硬,想要落地快,其实也并不会太难(毕竟这家公司开始做旅游业务也就半年时间)。
3. 合作要强:垂直领域的渠道合作能力。数据上来看,Aibee 的解决方案落地武当山、喀纳斯、华山、云冈石窟等 65 家景区,与 Aibee 和深大智能的战略合作不无关系,后者在旅游行业深耕 20 多年,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全国 4600 多家景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