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最好?
自己的,词语,学生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最好?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最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先天遗传的语感能力。另一个是后天的勤快练笔。
先天遗传是爹妈给予的,故且不论。
后天勤快练笔也不是盲目地写,而是要讲究章法的。那么遵循什么章法,才能写好作文呢?
首先,阅读和积累不可或缺。
文章是用词语垒起来的,而词语的积累全靠阅读获得。打个比方,词语积累就像银行储蓄,阅读获得的词语就被储存起来了,写作的时候只要拿出存折,词语就自然从记忆中流出来了。这种情形,习惯写作的人都深有体会。
有些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想要找个词语来表达某种心情,或者想要描写某一景物的特色,但抓耳挠腮,就是卡在那里半天也想不出一个词语来。
有些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的就像一杯无色无味的水,读起来索然寡味。
有些学生则生生地把一些华丽的词语堆砌起来,但词不达意,华而不实。给人的感觉是把所有的化妆品都涂在了脸上。
这就是缺乏阅读积累的结果。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非常形象地道出了阅读积累的意义。一个学生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神”是永远也不会光顾他的,他的作文能力也将原地踏步,毫无起色。
因此,想要作文写得好,就要多阅读,多积累。
其次,掌握技巧事半功倍。
写文章是拿技巧构筑框架的,框架构筑不起来,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技巧就是行文模式,比如议论文的行文模式是总分总,即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把握住了这个模式,写起议论文来只需要寻找论据,巧妙衔接,自然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元代文学评论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讲:“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意思是乐府诗在写作的时候,开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主体部分要有容量,充实丰盈。结尾要收束有力,响亮警策。它道出了文章结构的大同道理,适合所有文体的写作,因此,后来的文学评论家和作者都把“凤头、猪肚、豹尾”奉为批评和写作的经典。
学生往往由于不熟悉各种文体的架构模式,写作文时不是束手无策,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就是语无伦次,颠三倒四,逻辑松散。所以一定要掌握常用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行文模式和写作技巧,这样,写作文时方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第三,借鉴学习效果明显。
借鉴是写作的最好老师,它会教给你很多写作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有些人善于借鉴,会巧妙地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能力,因而写作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有的人从不借鉴学习,一天也写不完整一篇三四千字的文章。所以,只有借鉴了别人的,才能丰盈自己的。
《诗经·鹤鸣》中有一句诗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说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做砺石,就能琢磨玉石了。我觉得它能够恰当地说明写作中借鉴学习的作用。很多学生缺少的正是善于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技巧,来完善自己的作文能力的智慧,他们要么从不把借鉴学习别人的词语、构思和手法当回事,要么就是一味地抄袭,把文章写的不伦不类,既不像别人的,也不像自己的。因此,要写出好作文,就要善于借鉴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活学活用,把它变成自己百宝箱里的战利品。
不怕写作文,方能写好作文。
[原创文章,引用需注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生时代所见所闻都比较少,应该跟父母去旅游,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再多读一些好的范文,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两者结合作文才能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如何把茄子苗嫁接到茄子木上?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方法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