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繁体学很陌生,甚至有用错读错。会不会使汉字丢失?
汉字,繁体字,也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繁体学很陌生,甚至有用错读错。会不会使汉字丢失?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繁体学很陌生,甚至有用错读错。会不会使汉字丢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本人练书法时喜欢用繁体字,因为我认为繁体字无论在象形、象声还是在结体、构造、韵律、变化等方面,书法表现有更多的寻根溯源空间,更能体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相比之下,简体字在方便书写、方便交流、方便记忆、方便普及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缺憾,那就是很多字简化得太过了,导致过犹不及,少了文化精髓和字本身的核心基因,以至这些字就像断了根和少了魂似的。曾经看到过一位台湾的文化人感慨:“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買成钩刀下有人头,輪下有匕首,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匪还是匪”。对此,笑竹我深表同感。
当然,笑竹我也不是老古董,一味食古不化,更不会像鲁迅小说《孔乙己》里描写的孔乙己一样,去较真和显摆什么“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汉字简化并非建国后才有,从甲骨文到篆书,从大篆到小篆,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其实一直处于简化的过程,简体字也是特定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和历史需要下的产物。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必一根筋做杠精,这是历史辩证法。
至于年轻人对繁体字逐渐疏远,会不会导致汉字失传,这就有点己人忧天了。现在是什么科技背景?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了。几千年这么落后的记录和传承条件,中国文字还不是被传承下来?连甲骨文都还能不断被翻译、被解密,有那么多考古和文化专家在研究呢。况且,汉字已经是全世界使用人群最为广泛的文字之一,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越来越快,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将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和更有未来,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
最后,我也主张年轻人有机会还是多接触甚或多写繁体字,这对自己有好处,对自己的审美、气质和格局的历练,只有裨益,而没有任何坏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的意义已经不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交流工具,而是文化本身。相对于简化字而言,繁体字更具代表性和正统性。从结绳记事到岩石刻画,繁体字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智慧。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汉字是国家民族统一的纽带。从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开始,汉字就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承担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使命,成为民族统一的一大象征。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尤其是在“世界为一家”的全球体系之下,汉字的使用人口已经越来越多,汉字文化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于外来学者,简化字显然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来,而繁体字则能够充分充当文化旗帜的角色。
汉字,尤其是繁体字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早在五六千年前,最原始的汉字雏形就已经出现,这不仅是汉字的开端,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学界有许多分歧。有“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也有“书画同源说”。我认为,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无法将汉字的起源完整的表达出来。汉字作为一种文明的标志,自然是汇集了广大人民的经验而成,这就包括了“结绳记事”与“书画同源”;而要想造字,就必须要有从事经验汇总,整合的人,这就有了“仓颉造字”。因此我认为,汉字的起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中的因素是多重的,复杂的。《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我们姑且不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仓颉其人的问题,单就汉字起源的历史意义来说,那真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也就从那时起,华夏民族看到了文明时代的曙光[1]。”
而正如前文所讲,对于繁体字的认知首先要从繁体字的意义着手。只有了解繁体字的发展历史,认知繁体字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繁体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能够识读一些简单的常用字。然而不管是认识繁体字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识读繁体字,我们必须提到的前提就是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接受。
历史证明,汉字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且顽强的,因此,关于汉字的研究也就不会落伍。对于繁体字的应用,从个人角度来讲,十分有利于阅读古籍等繁体字作品,同时也为大陆与台湾等地区的交流沟通提供便利。从就业角度来看,古籍译注、繁体字信息化、繁体字教学等工作均有大量人才空缺,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汉字简化并非近代才有,从大篆到小篆,从篆书到隶书,这些都是汉字的简化。古时汉字笔画繁复且异体字较多,人们为了提高写字效率,不得不将部分汉字进行简化。根据史书记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汉书·艺文志》)这里讲的是隶书的产生——秦一统中原后,由于事务繁忙,处理事务的徒隶为了提高效率,便使用简化的小篆,因其兴于徒隶之间,所以后来被称为隶书。当然这里也有统治者出于统一文化的目的,将汉字整理,归类统一。从篆书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汉字简化的节点。类似还有很多案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到了近代,汉字简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将其作为拼音化的过渡阶段。但汉字独特的表意功能与悠久深厚的汉字文化证明,汉字拼音化的道路走不通,故将该计划搁浅。而简化字因其简单,易学,却被保留了下来。随后,出于扫盲需求,国家正式出台简化方案,使简化字成为通行字体。“这是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如果是为已识字者,那就要处处照顾简化字跟繁体字的联系;如果主要着眼于未识字者,那就可以不必过多牵挂原先繁体字的模样,怎么简易就怎么写。”[4]另一方面,汉字简化也增强了部分汉字的会意功能,如裘锡圭在《从纯文学角度看简化字》中举例:繁体“衆”早已成为字形讲不出道理的记号字,简体“众”则是很好理解的会意字。[5] 现在有许多学者或社会人士呼吁恢复繁体字,保护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肯定他们对繁体字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在当今社会恢复繁体字过于偏激,是不合理的。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大众对于繁体字认识不足,根本无法接受复杂的繁体字。一方面,由于很少甚至基本不接触繁体字,大众对繁体字产生了陌生感;加之并不了解繁体字的历史文化渊源,人们对繁体字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笔画简单的汉字,而笔画繁复的繁体字更容易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同时,现在的繁体字信息转化技术还不成熟,这给繁体字的传播造成障碍。
上一篇:恋爱一周年送男朋友什么礼物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