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古代,外国人是怎样跟中国人交流的?
语言,也是,的人在古代,外国人是怎样跟中国人交流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古代,外国人是怎样跟中国人交流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有交流的两国人民之间,文化生活应该不会有过大的差异,交流主要还是依赖"语言和文字".
比如,日本在唐的时候就有"遣唐使",这个职位是要求有受过"唐文化教育"的人来担任的.
而鉴真呢,也是只用唐时的"雅言"来讲学的,至于受众的接受能力,也一般有听"雅言"的基础.
即使是在今天,我们普通百姓和外国人的交往也不是常有的.古人也是一样的.楼上有回答用"肢体语言",也是有的,但是范围肯定是有限的.要不然,哑语就有可能成为"国际语"了.
人和人交流语言只占一小部分,更多是表情动作,称为肢体语言。
当然我不是说古人周游各国都在比划手势。只是说,只要有一个环境,那么根据表情,音调动作等,都能大致判断对方的意图。就像我们小时候原本不会说话,但是随着父母生活,就会说话,同理,我们在中国学校学英语,不如偷渡到海外的人虽然没有系统学习发音语法知识,但是他们的英语已经能满足生活日常沟通的需要。
就像老上海在租界时代,贩夫走卒都能用八国语言打招呼,称为洋泾浜。那么在古代,在商贸频繁的国家城市中,自然会有一批略懂邻国语言的人。那么每到一处就雇佣向导,日常居住就没有问题。况且张骞,唐僧,都是国家级的人物,尤其是唐僧,称唐三藏,佛教中能称三藏法师的都必须精通经律论三藏。而且唐僧是精通梵文的,是当时国家级的翻译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有两条重要的交通路径,一条是丝绸之路,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两条路上分布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语种也是很复杂,那么两国之间是怎样互相交流的呢?
首先在官方一般都会有外交部门,里面会培养一些人来学习邻国的语言,来进行国事交流。
其次民间也有一些边境地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了双方的语言,如果有人想要进行贸易或者交流都会聘请这些人做向导。比如郑和下西洋时就在沿海商船中寻找很多可以和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的人来,一是他们对航向熟悉,二是在商贸中他们甚至可以用当地土著方言进行交流。清末林觉民被捕时因为官方语言地方口音太重,审讯官听不大懂,后来干脆用英语来答辩,因地方官员长期和英国人打交道,所以他们也是精通英语,日常交流完全没有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萌为例子,在东亚大陆上,这就不是问题,不说朝鲜(特指被朱洪武朱老四父子两代人削废后)琉球这种跟大萌关系密切的番薯国,汉语汉字就是上层必学的语言文字,这种国家作为大萌の犬,以朝鲜为例子,会汉语写汉字基本等于贵族和贱民的重要区别,朝鲜的彦文就是贱民的文字,在今日韩国废除汉字推行彦文后,年轻一代便出现了文化断层这一严重的后果。再次一点的日本为了跟大萌贸易获取巨额利润,不得已接受名义上的不平等地位,并且学习汉语更是为了方便沟通贸易,相对的大萌一方比如在万历援朝里作为大忽悠使者的沈唯敬由于江南地区走私贸易异常繁荣,同样是为了做生意,学习一门外语是很有必要的。对中亚对欧洲,大萌有四夷馆作为专门的翻译机构,专门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并不弱,语言这东西一靠天赋,二靠后天,三靠环境,事实上大萌虽然海禁两百多年,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倭寇以及打击走私贸易,但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贸易航线被开通以及成熟发展,沿途港口城市化发展迅速,东南沿海走私贸易反而越来越兴盛,随着生意的往来,相互交流沟通,到隆庆开关,明末也产生了西学东渐风向,所以语言真不是问题。甚至明末士大夫能从海商听说英吉利查理一世被西班牙公主迷惑,对此还评价狐媚祸国。所以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语言真不是问题,这比海上触礁风险还有海盗四起都是小问题了。
上一篇:红薯怎么放不容易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