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们如何了解古人的真实日常生活?
牙刷,牙齿,口腔我们如何了解古人的真实日常生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如何了解古人的真实日常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的真实生活与今人的真实生活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与人的基本需要脱不了干系!就是吃穿住行,这些都离不开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行一步步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木铜铁器时代以至发展到了近代,现代的高科技时代。所不同的就是古人的生产能力低下,靠本能的两条腿走路,一双手劳作,一个大脑直观地在体力劳动过程中找技术,集经验,传后代…缓慢地发展过来,从而从单一,到家庭,到朋伙,到族群,到集团,建庄村,立乡镇…。但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人都是靠天吃饭,灾年常常忍饥挨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乞丐不鲜见的。当然,各个时代自有各个时代的智者,勇士,仁者,凶顽!总之,劳动创造了人类,时代造就了英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衣:商周的时候就有了衣裳,那时,颜色都很单一。有两个袖子的就叫衣,下面围一个围裙就叫裳。春秋时期有了深衣。南北朝时期儒家礼教崩坏,衣服分为上下两件。隋唐时期因为贵族有这少数民族奔放的血统,衣着较随性奔放。据说初唐时期女性还可以传露肩装。宋朝比较传统,不过那是女性的下身装扮比较短,因为裹小脚已经流行需露脚。明清装扮大部分与影视剧类似。这些衣着材料大部分是麻布,丝绸,棉布。
食:民以食为天,最初确立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指麻、黍、稷、麦、菽。先秦时期,人们的烹饪技术得到了改善,肉不仅仅用来烧烤,还可以用来烹煮,鼎就是最常用的器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虽然很早就开始种植小麦,但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吃,发现煮出来的小麦口感极差,所以直到后来有个人突发奇想把它磨碎了,和成面才发现这种吃法口感极佳。到了明代时土豆和玉米从美洲传入中国,因为好种植又高产在中国传播广泛,也正是这种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当时中国人口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辣椒也在这个朝代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餐桌上重要的食物和作料。
住:北方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人们,那是从开始有人居住以来,都喜欢在这大草原上,弄个竹竿或者准确的说是些木头,然后搭建一个架子,这一个架子底边是圆的上面是个锥形,这样一来就是一个蒙古包的龙骨架,以后就是用布,当然他们那边最多的东西就是说这些羊皮和牛皮了。正常的平原当然就和我们一样红砖绿瓦啦,不过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茅草屋。也有楼不过就是没有现在这么高。
行:交通资源极其有限,北方有马车、人力轿子,南方有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如果喜欢我的解答,请您点赞,谢谢关照。您的支持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祈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汉时期:
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墓发现的金制小杨枝,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2):23-24,1981)。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始见”牙签”之记载。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3):1-9,1981)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尚属罕见之物。
隋唐五代时期: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
两宋时期:
《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养生类纂》:“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在欧洲,约500年后所记述的植毛牙刷与周守中的记录相同。
PS:两宋后,根据资料来看中国的口腔清洁方法没有再发展,想是一直沿用旧法。不过口腔各种病理的医疗倒有着一定的发展。
另附上关于"漱"的记载:
"漱"即洗涤的意思。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内。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张呆著《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