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今天走了,库武装会不会杀回马枪打游击?
叙利亚,库尔德,俄罗斯今天走了,库武装会不会杀回马枪打游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三个方面试着回答下
1. 这个民族的不被承认性和对土耳其潜在的威胁性。
库尔德民族一直没有建立自已的国家,分属在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境内,尤其在土国,他们占的比例较大,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独立自主使土国感到具有威胁性。所以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的状态。这个也就导致了土军和库尔德民兵在叙利亚的拉斯艾因的激烈巷战。(土,叙,伊三国为邻国)而在这种打压下库尔德人绝非怕死之人会一直坚持斗争
2.库尔德人在叙利亚也是有支持者的,毕竟叙和土相邻,矛盾也多,支持他们独立和对抗的土国的也有人在。
3.美国的支持,军事上和经济上支持库尔德人,搞培训基地。同时也派军在拉斯艾因驻扎。充当“盟友”的角色。
综上三点分析,库人很有可能是迂回术,后期还会见机行事,毕竟一不怕死二是巷战玩得熟练得很了,而且土军也不会轻易放松对叙北部的警戒。正应了发动“群众“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合理并选择作战地点,非拼命作战术这些游击战的特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今,眼看局势正一边倒地不可逆发展,美军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必将鼓动其盟友库武装,要么尽快加速围攻拉卡的进度,要么抽调一部分兵力杀回马枪,从目前的情况看,两种可能性都比较低,因为拉卡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轻易撤兵反而会遭反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32年6月,国民党24个师又5个旅,分左、中、右三路,向鄂豫皖苏区进犯。陈继承、卫立煌、徐庭瑶三个纵队打头阵,向红军大举进攻。红军仓促应战,几次战斗失利后,局面越来越被动。
8月初,徐海东一师人马被敌人分割,面临被各个击破,分而歼之的危险。最后,他仅带领79团,转移到了英山地区。在接下来的两次战斗中,部队激战两昼夜,也不见政委和副师长带的两个团。然而,国民党“围剿”大军47师和54师却从身后尾追而至,情况万分危急。
徐海东心急如焚,好在数日后,他率部翻过一座大山后,遇到了皖西省委书记郭述申和东路游击司令员刘士奇。他们根据鄂豫皖分局的指示,就地收拢零散队伍,展开游击战。于是,他们三人将附近的游击队收拢了过来,统一编成了三个团。
部队草草组建完毕,紧随而至的国民党追剿部队也从四面包围而来。以眼下这三个团去迎击国民党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怎么办?”徐海东与刘士奇、郭述申商量后,决定:走为上!尽快转移部队和伤员,三个团团留一个负责伤病员,徐海东亲率两个团迎击敌人。
郭述申
8月初,这支部队退至长江沿岸,国民党两个师如影随形,紧紧缠住了他们。刘士奇望着滚滚东逝的长江,建议道:“我们应该过江去打游击。”
徐海东听后,心中暗自思索起来:“打硬仗也好,开展游击战也罢,都不能远离根据地,否则部队就会成为无根之树,没有回旋的余地。”于是,他提议说:“我么不能远离苏区,应当杀回苏区,只要我们有人有枪,就会有出路,就算没路,我们也能打出一条路来!这样吧,我带79团走前头。”
徐海东这一谋略决策,说白了就是走回头路。果然,敌人没有料到徐海东会使出如此高明的一招。
当晚夜间,徐海东便带着79团遁入了茫茫夜色中,悄然掉头。次日,当敌人发现有一支红军越过他们的包围圈,转向皖西时,随即派出三个团,拼命追击。就这样,徐海东昼伏夜行,连续走了一个多月,经过鄂东的英山和皖西的太湖、潜山、桐城、广安一线,行程千里,将敌人拖得如坠云雾,不明就里。为了麻痹敌人,徐海东还将队伍改称红27军。这一下,敌人更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支红军,连忙又增派部队在后面狂追。
徐海东闻之大悦,心想“回马枪走对了,接下来就该拖刀计了!”
9月中旬,敌追至高家坳。这里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洼地。徐海东待敌追近时,故意放出烟雾弹,称红军已翻过了山。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以为红军疲态尽现,难以招架。拼命追击中,完全没有了防范。敌人大摇大摆追上来后,误认为红军已翻过大山,遂让全旅人马在一个小山村,作短暂休整后再行翻山追击。
这时,徐海东派出侦察人员将敌人的情况迅速反馈回来。随即,他命部队趁着黑夜,悄悄将这个小山村包围起来。此时的敌人还毫无防范。
突然,寂静的山谷中响起了枪声,红军憋足了劲,呐喊着像潮水般地涌向村里。完全暴露的敌军受到如此猛烈的攻击,顿时乱作一团,完全被红军压制。激战一昼夜,敌人全部被击溃。
多年以后,徐海东还曾骄傲地称这一计谋为“暗杀回马枪,巧施拖刀计!”
上一篇:柿子树掉果的原因有哪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