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业土壤地力下降,如何提升?
土壤,肥力,地力农业土壤地力下降,如何提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覆盖:春秋季两次在树周围1米~2米处覆盖一层3厘米~5厘米的碎麦秸、麦糠或碎玉米秸等作物秸秆,可起到抑盐、保水、平抑地温的作用。秸秆经耕翻沤制后,可转化为土壤有机质,释放出氮、磷、钾、锌、铁等元素,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利于土壤生物生长发育。最好结合覆盖地膜,使其优点充分发挥。
3、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养分全面,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于土壤供肥、保肥、耕性、土壤容重、土壤生物等是至关重要的。据研究,丰产果园土壤的诸多优良特性,均与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密切相关。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土壤,克服土壤缺肥、盐渍、理化性状差等的有效途径之一。
4、平衡施肥:针对不良土壤存在的缺肥、供肥能力差、养分不平衡、盐渍等特点,结合果树的吸肥规律,均衡地施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可有效地培肥土壤,节约肥料,减轻危害,并能提高果品质量。
5、间作绿肥:绿肥作物产量高,肥效好,不但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持水土,而且还可以做饲料,过腹还田。绿肥易于栽培,成本低,是一种优质肥源。间作绿肥是培肥和充分利用果园土壤的有效措施。苕子、草木樨、苜蓿、绿豆等绿肥作物都适合果园间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和组成,养分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直接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生产上比较重视;物理因素。指的是土壤的结构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土壤的结构决定耕地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这几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及其存在状态、水分的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化学因素。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生物因素。指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多采取的是掠夺式生产方式,人们对土壤地力的关注很少,导致土壤地力下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逐渐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资不断在农业生产上应用,虽然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但是却对土地和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土地的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农肥、忽视微肥、不用菌肥,从而导致土地地力下降。
施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肥料,肥料利用率较低,为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不断增加施肥量和种类,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地的酸化、盐化、板结现象严重;种植结构比较单一,重茬迎茬现象严重,导致土壤营养供给下降,土传病虫草危害不断加重;农业处于掠夺式生产,在得到作物产量的同时对耕地的投入不足,导致土壤营养物质不断减少,地力下降。
多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施肥习惯比较单一,对肥料的施用不合理,化肥施用量比较大,很少甚至不施用有机肥;重视氮肥的施用,忽略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量元素肥。同时化肥的偏施、滥施现象比较普遍,加之施肥方法不科学,从而造成了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导致土壤地力下降。
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加之肥料表施、浅施,肥料浪费性大。而追肥又偏迟,待肥料发挥作用时,因过量造成面源污染。同时还存在着水蚀、风蚀、残留地膜污染,而且在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
解决土壤地力下降的对策
提高耕地土壤肥力是实现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提高土壤肥力,改良耕地质量,达到耕地土壤肥力的长期持续有效利用。
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沃程度,施用人畜的粪尿、堆肥、沤肥、绿肥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可以有效增加和保持土壤的有机肥含量,相应的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当前大力推广的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目前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秸秆堆沤后施入土壤;二是在作物收获后将秸秆切碎撒在地表后用犁翻压直接还田。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对中低产田改造效果尤其显著,不但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减少化肥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土壤肥力的监测是保护耕地的重要内容,开展土壤养分调查,可进一步摸清当前土壤养分含量,为科学生产提供指导和服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能掌握土壤肥力特性,可均衡作物营养;使农产品品质得到改善;提高肥料利用率3%~5%;可减少肥料的挥发、流失等浪费,减轻对地下水硝酸盐的积累和面源污染,达到培肥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合理实行大田倒茬轮作 ,农田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导致土壤供给养分逐渐减少,同时大量土传病虫害逐年累积,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生产上大力推广倒茬轮作,就是根据大田作物的特性合理轮作,避免同种作物的重茬和迎茬。并建议适当穿插豆科作物的种植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且植株还田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改良剂使用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使酸化、盐化、板结、施肥过度的土壤恢复生产活力,破解耕地连作障碍,营造作物生长的适宜土壤环境的化学合成物质,增施土壤改良剂可以提高土壤保水性,改善土壤吸附性能,有效促进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作物生长过程中落花落果、结实率低的现象,延迟果实采摘期,增加果实营养水平,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