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暗物质无法探测,为什么还如此确定它存在?就没有其他替代的理论吗?
暗物质,星系,引力暗物质无法探测,为什么还如此确定它存在?就没有其他替代的理论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根据此实验说明两个物体没有 热平衡需求就没有引力,那么亨利•卡文迪许的扭秤又是怎么算出“地球质量”的呢?他的扭秤为什么出现扭力呢?还准确推导出引力常量。5.965*10^24到底是地球的内能还是地球的质量?我们根据 F=GM m/r^2计算出了太阳系的大部分行星的 轨道与速度,卫星的均速圆周运动,这足以说明F=GMm/r^2正确性,那么一个天体的内能值与质量值一定很接近。为什么会很接近呢?是根据质量有了内能?还是根据内能的大小有了质量?看下面的实验与理论推理。
亨利•卡文迪许的扭秤为什么使两个没有热平衡需求的两对铅球出现引力呢?
看实验,准备两个磁力不同的磁铁,一根铁丝,一些细铁砂,释放静电,先用铁丝吸铁砂,肉眼观察下是毫无吸引力。然后把强磁铁放到铁丝底端,整根铁丝会吸住很多铁砂,距离磁铁越近吸住铁砂越多,换上弱磁铁,铁丝吸引的铁砂要少的多。根据这个小实验去理论推导下个实验,我们把引力看作成弱磁现象,扭秤的两对铅球之所以会互相吸引,完全是因为在地球的引力磁场上。小实验里我们可以轻松的把磁铁放到一旁,以现在的科技我们也可以轻松的把扭秤送到太空,送到月球,那时你会发现扭力与此区域 重力加速度 值成正比。引力越小,扭秤的扭力越小。月球上表面的扭力只剩下地球上的1/6。
我做了个简陋的扭秤,在只有4个质球实验下,加大两对质球的温度差,会得到不同的扭矩。我也猜测是不是空气对流加剧造成的,但一直没有找到真空实验室而搁置。(具体的温度差与扭矩比例,由于扭秤的简陋,就不一一叙写了)。实验过程:四个相同质量的实心铝球,一根木棒,先把两个铝球固定在木棒两端,一根细铜丝拴在木棒正中间,悬挂在一个横架中间,保持平衡。铜丝底端固定一个小镜子,再用一个激光灯射照镜子,射线与折线最好调到90度左右,光点会射在墙上,墙上固定个尺子。依铜丝正下方为点用圆规画个圆圈,边是两个球的球心,再用两个支架把另外两个球托平,分别放在秤砣的左右侧,球心对准圆线。不同温度的球放到托架上,光点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说温度差越大,扭力越大,两物体之间的引力越大)。
此理论的最有力的证据还是需要把扭秤送到太空,送到月球。
那么太阳系天体的质量值与内能值为什么如此相近呢?太阳除外。因为太阳是中心,在太阳系中是悬浮不动的,即使内能值与质量值差距很大也测不出来,又点燃了核聚变。理论上来讲,内能值远高于质量值。所以我们现在根据引力算出的太阳质量(其实是内能)远远大于真实质量。大家都知道太阳是气态的,而密度竟然是地球的0.26倍,这是荒谬可笑的,他的意思也就是说一立方氢气与一立方土的质量比是0.26 : 1,就算把氢气压缩到液态,这个比值也相差甚远。太阳的平均密度1.4克每立方厘米,氢液态才0.07克每立方厘米,矛盾吗????(别害怕,目前太阳质量不可测,看下面实验)。
每个天体都有一个心核,太阳的心核最大,我们根据心核大小比例,做出九个铝球,分别代表太阳与八大行星。全部冷却到零下200℃,把太阳放到实验室中心,按照距离比把八大行星摆好,悬浮运转,2个小时后结束实验,冰球质量比与太阳系天体质量比一致。水气代表分子云,心核是宇宙所有天体的种子。遇到肥沃土壤(分子云)就会根据大小演变成恒星或行星,没有心核的分子云是一团死云,不会孕育出任何天体,否则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段是逻辑推理,猜测)。
在此理论正确的前提下,F=GMm/r^2还能继续使用吗?当然可以,只不过要稍微修改一下,首先就是其中的一个M改成U。那么以引力计算的1热值等于多少焦耳?这就需要广大科学家的共同计算了。
母式:F=GUm(1-u/U)/r^2
此公式也不是适用于任何引力场,(只有两物体质量与半径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误差为0,比如冰球实验,你可以理解为把铝球切割成与水气大小相等颗粒,然后每颗粒与水气产生的引力全部相加)。就如F=GmM/r^2无法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可以说很难有一个引力公式通用于宏观与微观等多种引力场,只有根据不同的引力场拿出不同的公式给予计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暗物质和暗能量只是一个假说,还没有任何的证据证明它存在,而提出暗物质暗能量的人是为了缓解宇宙大爆炸理论与实际上出现的冲突而假设出来的。
按照大爆炸学说,宇宙是从一个点爆炸而来,如果那样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就应该是相对均匀的,而实际上宇宙物质的分布就像一大块破棉絮一样,不但不均匀,甚至还有几百万光年的大洞,大爆炸学说无法解释,如果解释不了大爆炸学说就不攻自破,于是就有好事者说那些破洞里面有物质,只是看不见而已,看不见就是暗物质,虽然解释都不着边,但是它救了大爆炸学说,所以大家都默不作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暗物质是一种潜在的内动力,它是联系事物的本质和运动的信息与能源的集中成分。科学系统全面的掌握认识信息是敲开宇宙信息与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今科学界的笑话:把相对论(非线性)和牛顿力学(线性)混在一起用现代物理科学家也不少!
牛顿力学和相对论是物理学发展进程中两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既有继承性,又各具特色。形成了两个理论体系。通常认为,后者包含了前者,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弱场低速近似下的特例。但从应用的观点来说,相对论运用于强场高速场合,牛顿力学运用于弱场低速场合,各得其所。在强场高速场合,混用牛顿力学的质量不变(dm /dt=0)的观点,理论上似不成立,也得不到实验结果的支持。除了季先生和劳伦斯教授之外,这种相对论混用牛顿力学观点的情况並不罕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