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白起杀降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秦国,也是,之战白起杀降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起杀降时,在位的是秦昭王。其次,不是坑杀40万,是战争和坑杀总计40万
长平之战最终赵军阵亡近20万人,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2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白起假许诺把降兵身体强健的带回秦,而年老幼小的放归赵。又以酒肉安抚,后令秦兵白布裹头说“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四十万赵军,一夜俱尽”,“流血成川,沸声若雷”“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唯240名年幼赵兵被放归赵散布恐慌,震慑六国。
这么做原因有三
1出于对现实的考量。20万男壮丁日常可是笔不小的开支,但现实是秦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喂饱他们,赵一旦占优又难以处理。主将白起为了保存胜利果实,又看到了一战而定赵的可能性,残忍选择“诈而尽坑之”
2一战而定赵国的原目标:白起的屠杀令赵元气大伤,确立了对赵的绝对战略优势。事实上,如果不是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让赵割让六城请和,赵国也确实极大可能要亡国(结果还被赵国赖账了,这也是才华出众的范睢在历史评价上总是毁誉参半的原因之一。)
3白起的战术风格导致的:白起是中国冷兵器史上战绩最强者。他的强大是建立在其前期工作的铺垫上的:他在打仗前,比起军人更像政治家和谋士,他不断的在民间,朝堂上施加压力,传播恐惧,甚至利用政治手段影响敌将的生存处境(比如利用政治手段和谣言搞得赵括换下廉颇)然后抓住虚弱的敌人,打一个凶狠恶毒的歼灭战,力求一击将敌人主力打残,然后不断的追杀,进一步传播恐惧...形成可怕的循环。连杀带坑40万不仅导致赵闻白起丧胆,更使得他以后所有的敌人光是和他对垒,就带有军心不稳的隐患。
白起也确实是中国古代极其特殊的将领,他有五大特点:
1重视战争前期准备和预测,他对战争前期的准备非常多,尤其是对敌人的民心,军心,情报,政治施以压力和造成混乱,
2重视歼灭战,力求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说白了就是喜欢多杀人,他认为,只要敌国军力衰败,摘取城池就是果熟蒂落的事情,胜利就唾手可得。所以他不喜攻城,力求“出血”——只要你“出血”过多国力自然衰败,我就怎么打都行了。这种冷酷的以杀人降低敌人国力的军事思路光是纸面上看到,就令人不寒而栗。
3重视追杀,打仗经常留阻碍敌人逃走的伏兵,并比起一般的武将怕埋伏“穷寇莫追”他更愿意仗着自己出色的前期情报工作继续追,目的还是”出血“
4重视野战筑垒工事,白起在野战时,经常先诱敌军脱离自己的地利,然后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造大量的土木工程阻敌包围,这种战术思路非常先进,白起的“土木工程军事化常规化”是全球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首创,算是世界纪录了。(但说实话也只有秦国这种穷兵黩武的国家才能粮道都筑几十里的土墙保护,比如巨鹿之战的章邯等...后世朝代人口增加工具升级都没敢这么用民力,可见秦民众劳役之苦。)
5擅长急行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总能一击致命。不同于一般的将军绕后亡命厮杀的赌博性,他的急行军则因他的出色的政治预判,情报能力而变成高度合理。
比起其他古代名将们,他不仅有着他们的指挥强,善于鼓舞士气,敢于打硬仗等优点。更有着传播恐惧,看透民心,政治施压,重视情报,注重敌国和第三方国家之间的造成的政治压力等战略家,政治家的视野,比起古代将领,白起更接近现代将领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思路,却没有现代将领受道德束缚的局限。史料里他亲自发动的战争中直接死亡的人数就不下一百万,几乎占战国时期史料记载的一半。(当然史记和春秋战国的死亡数记载一直饱受质疑,觉得和当时的生产力对不上)
所以他做出坑杀赵人,和被秦昭王找借口赐死就在情理之中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战国策.中山策》的记载,白起杀赵降卒的一大目的在于“趁其振惧而灭之”,换言之,在这位“武安君”作决策时,他想要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形成“赵卒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的结果,从而一鼓作气袭灭赵国——这纯是一种恐怖战术,白起因之背负千古骂名,理所应当。
除了恐怖战术的考虑之外,白起杀降还有另外两大原因,一为恐惧,一为复仇。这两者皆源自于赵军的勇猛卓绝的战斗表现。在今人的脑海中,赵括指挥的这场战争似乎是窝囊的,赵国的战士似乎都是羔羊般任人宰割的,其实不然——在粮尽援绝46日之后,赵括仍“出锐卒自搏战”,使得秦军遭受此战中最大的损失,以至于“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等到赵括被射杀,赵卒投降后,白起和秦军便陷入了恐惧与憎恨交织的心态中:他们无法保证这些降卒从此甘心为虏,更无法释怀在突围战中大量死亡的袍泽——人类并不总是理智的动物,地狱中鏖战的军人更不是,因此,白起最终作出了“挟诈而坑杀之”的决定,他的士兵们也听命举起屠刀杀降,并不是特别出人意料的事情。(史书上一直说赵卒是被“坑杀”,实际的情况可能比这更加惨烈,今人在95年发掘长平之战遗址的将军岭一号坑时,发现集中埋葬的百具遗骸中,带有斩斫痕迹、箭簇,甚至是无头的白骨比比皆是,足证并非活埋,乃是刀劈箭射的大屠杀。)
回问题中,“面对四十万赵降卒,白起有没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若从战后白起的角度来看,答案的确是“舍此无他”——但这并不是可以就此轻飘飘放下、“冷静地”停止思考的答案,虽然时间不能倒流,历史无法假设,我仍幻想有“不杀”的办法,毕竟那些只是饿了46日的毫无反抗力的降卒(能战的“锐卒”已经在突围战中死尽了)——实际上,白起从此以后也备受着内心的煎熬,他在杜邮自杀前,曾经问天自己何罪当死,而后悔悟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可看作是白起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吧。
ps:长平之战确实大量消灭了赵国的抵抗力量,可白起的恐怖战术并没能顺利起到效果。噩耗传到赵国后,赵人“泣涕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当秦再次意欲灭赵时,白起料到赵人“守备亦以十倍”,不肯打这艰苦之战,结果秦人果然“失利,亡五校”,遭遇重大挫折——往更远看,秦国即便凭着虎狼之师扫平了六国,却也埋下了憎恨复仇的种子,到头来子婴素车白马出降,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可谓报应不爽。明代吕纯如有《长平吊古》一诗,颔联为:“竖子无谋终覆赵,将军有勇亦亡秦。”诚为至论。)
上一篇:到底该不该为长相而自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