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育培训行业未来的走向会是什么样的?
行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行业未来的走向会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前段时间,一个关于“培训机构为什么都像骗子”的话题引发了教育圈、家长圈的关注、讨论。一时间涌来了一大波调侃,甚至有人断言,很多培训机构不是像骗子,其实就是骗子。
关于培训机构是骗子的论断,完全不能苟同。民办教育的一些乱像确实存在,但不代表民办教育一无是处,2018年民办教育行业接受了范围广,强度大的行业整顿。
而在此次整顿下,一些无证营业的“野草”机构被连根拔起,市场环境得以优化。
国家整顿民办教育,就像家长教育孩子一样,一方面是要去除这个行业的一些乱像,另一方面也对民办教育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民办教育在未来也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中国科学报近期采访了浙江大学教授、国内民办教育知名专家吴华,他从教育贡献度、以及教育公平两个重要的角度,解读了为何民办教育相对于公办教育的优势。
以下是部分采访实录,供大家思考民办教育的未来。
制度层面,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
《中国科学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了30多年,以如今之眼光,如何看待它的发展地位?
吴华:我们必须回答,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比,谁更具有制度优势。这一基本观点决定了我们要不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优秀的公办院校,也有优秀的民办院校,无法就学校之间的比较得出普遍结论。
但研究结果表明,民办教育在制度层面远优于公办教育。只有在此基础上发展民办教育,才有现实的合理性和理论的合理性。
此前政府缺少资金办学,需要民间帮忙,这只是权宜之计。如果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发展,民办教育没有未来。
继续发展民办教育,必须寻找新的理论基础、观念基础,即在制度层面上,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
《中国科学报》:“在制度层面上,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您是如何理解的?
吴华:我们评价两种教育制度的优劣,可以通过观察它们在教育的核心价值上的表现加以比较,这些核心价值包括公平、质量、选择性、效率等。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2年的340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000亿元,增长了近10倍,其中,99%的财政经费都用在了公办教育,而公办学校学生数量却减少了2500万人。
民办教育仅用了1%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却为社会提供了20%的公共教育服务。
也就是说,倘若民办教育关门,政府需要多花20倍的钱才能提供同样的公共教育服务。从这一点来说,在效率上,民办教育远优于公办教育。
民办教育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是市场竞争,任何民办学校,只要老百姓不满意,都将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正是市场的这种优胜劣汰机制引导民办学校质量提升、效率提高。
选择性是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它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这一点公办教育不好实现。
怎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是学校办得越多越能得到满足,而是让学生、家长有更多选择性。也正是因为选择性,使得民办教育最终能为社会提供更有质量的教育。
这里所说的质量是终极概念。传统意义上的质量通常是生产者概念,即制造质量,比如把一件东西做得精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诺基亚和苹果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真正的区别来自于设计质量,即功能意义上的差别。
然而,质量的终极概念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制造质量而言,一些民办院校并不一定比公办院校差,但这还不是质量的终极概念。
在某种意义上,民办教育通过市场选择更能为社会提供契合的人才,反而体现的是终极质量。
民办教育或将是实现公平的突破口
《中国科学报》:您说到“社会的核心价值还有公平”,您是怎么理解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公平问题的?
吴华:教育的核心价值首先是公平。人们往往存在一个误解,公办教育是公平的,民办教育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公平的标准是平等分享公共资源。只要是同样的人,得到额外好处或受到歧视,都应视为不公平。公平的前提是比较对象拥有同等权利,权利不同则不能进行比较。
目前我们看到的是民办高校的生均投入低,当以学生为配置主体时,民办高校的学生仅得到了公办高校生均经费的1/10。
公办教育的钱由公共财政提供,钱来自于纳税人,既然由纳税人产生,理应由大家分享,为什么同样的纳税人,公办学校学生就要多吃多占呢?
《中国科学报》:从中西民办教育的比较上,如何看待保障公平的实现?
吴华:国家资源投放以效率优先为导向,实际上,对于公共资源而言,不能效率优先,而是应以公平优先。只要是公共资源,就应该按照每个人的权利来分配,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做。这就是严重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在我国体制内非常严重。尽管国外的教育中也有,但私立学校也有政府拨款,有些跟公立学校一样。
而在我国,把公共教育财政窄化为公办学校财政,政府的经费只能到公办教育,到不了民办教育,这是典型的制度歧视。
在我看来,今后更加合理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最底层是教育凭证制度,即教育券,人人平等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财政份额;中间层是更多的民办学校;上层是较少的公办学校,他们专为穷人服务,这也就是公办教育产生的初心。
也许有人会疑惑,全球范围的基础教育都是以公办为主。但是不要忘了,公办教育的起源就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提供的是大众化、普及化、平均水平的教育。
公办教育的出现,天然带来一种免费的幻觉,既然不花钱,为什么你可以得到我却不能,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公共教育变成了社会福利。
问题在于,人们并不知足,不但要求免费还要求优质,而对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财政的支撑却是有限的。
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西方把公办教育的水平压低至平均水平,因为财政无法支撑更高水平的教育。
而中国采取的是另一种办法。如北上广的教育,通过等级体系化解矛盾。对于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通过 “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等等级体系划分,来化解财政无力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
基础教育已经成为改革对象,高等教育却还没有动静,显然矛盾更加复杂。问题是,改革打算实现什么目标?改成西方模式,老百姓能否满足?
显然,公办教育因其现有规模过大,是难以满足的。那么,既然在制度上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就应该发展更多的民办教育,保留部分公办教育,回归初心,为弱势群体服务。而且,公办学校少了,财政负担小了,让弱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也成为可能。
上一篇:哪些卸妆油或卸妆乳比较好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