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应该腾出多少时间陪孩子才合理?
孩子,父母,时间父母应该腾出多少时间陪孩子才合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长每天拿出多少时间陪孩子合适?
作为全职妈妈,说实在的我没有计算过每天花了多少时间来陪伴孩子。我的原则更倾向于“忙里偷闲”。分三部分说吧:
孩子需要的时候,一定要陪!
什么时候孩子需要妈妈?
❶睡觉、吃饭的时候
对于没有入园的孩子,可以自主入睡、自主进食的,还是很少一部分时间,甚至没有。尤其是小宝贝!
饿了、困了,他会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告诉妈妈。这种方式也只有每天和他朝夕相伴的妈妈才读的懂!
❷受伤的时候
对于善爬高钻低的小宝贝,磕到碰到是难免的事!当宝宝疼的哭的时候,非常想得到妈妈的怀抱和安慰!
有时候不需要用言语,只要轻轻的安抚,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宝宝知道妈妈一直在身边很重要。
❸情绪低落的时候
宝宝需求变大,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会因为够不到高处的玩具哭,有时候宝宝也会因为玩具滚到柜子底下不见了哭泣。
有时候,他们哭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伤心,好像在诉说着“看,我好没用,这都做不好。”
这时候,宝宝也会寻找妈妈的怀抱!好像只有妈妈才读得懂自己的心情。
❹需要帮忙的时候
孩子的耐心和持久力,有时候是和年龄成正比的。所以对于小宝贝,如果妈妈没有及时赶到,帮助宝宝完成什么事儿,不一会宝宝就会放弃了。
在我看来,这样的时候越多,对于宝宝的成长越是不利。
所以,在宝宝需要的陪伴的时候,一定要陪着孩子。
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起初这样做,是因为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在宝宝可以自己玩的时候,我都悄悄的做着我自己的事。后来发现,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
❶给宝宝探索和发现的时间和空间
我发现,宝宝一开始自己玩的时候,他的活动范围只是限于我的周围,所以活动都是以我为中心。后来可能是胆子大了,开始这屋那屋的爬。
每次让他自己玩,他总是能发现他自己喜欢的东西!
比方说偶然一次知道零食盒在哪里,之后自己总是去翻找姐姐的零食,专门挑硬的坚果磨牙。
❷给宝宝练习“技能”的时间和空间
因为独处的时候,没有妈妈的约束,宝宝越来越享受自己玩!所以“拉站”、“扶着东西走”、“把小东西放到大容器内”、“自己下床”等等,都是他自己发现方法的!我没有刻意的去教。宝宝好像很自然的就会了。
❸让宝宝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好处。
宝宝六个月的时候,喜欢扔东西,好像是在感觉空间。起初在我们怀里的时候扔,谁抱着谁就顺手给捡起来了,再递给他,然后宝宝再扔。
在宝宝八九个月开始,可以自己扶着东西深蹲的时候。喜欢把茶几上的东西都扔到地上。
开始扔完了,就扔完了。自己转身就走了。
有一次好像是没扔够,沿着物品的下落轨迹,循着声音去找。
从那之后,当我不想让他拿坚果壳,藏在手里的时候,宝宝就知道扒开我的手指,找到他要的坚果壳。
看,让宝宝自己玩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虽然每天都和孩子在一个空间里,但好像更多的时间,我们分别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貌似互不打扰。
每天半小时左右的玩,显得尤其宝贵。
讲故事、抱着宝宝转圈、给宝宝当山洞,就是想听宝宝开心的咯咯咯的笑!
我是A妈,一位全职的二孩妈妈,喜欢分享育儿路上的点滴,喜欢别忘了关注我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有可以让宝宝拥有更具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做法,都是对宝宝最好的陪伴。世界纷繁扰乱,要让宝宝的内心世界逐渐拥有次序感,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和妈妈要做两个稳定的客体,像磐石一样托着宝宝,当他与父母有稳固的心理链接后,他的内心就会少有冲突,用更多的能量去探索世界,成就自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刻意的腾时间吧,随时,只要有时间,应该是很自然的在一起享受一起的日常生活,一家人在一起是轻松的,同时大人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教会孩子社会规则以及身教言谈,哪怕是一起看电视也是陪伴呢,
还腾多少时间陪孩子?这问题问得好像孩子就像公司的一个角色你得安排时间安排照顾,或宠物到点遛,伺候拉撒,孩子应该时刻都在心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陪伴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从而得到安全感,是每个称职的父母必做的事。
陪伴孩子,最主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孩子,很难用时间来测算。比如你带孩子在游乐场里玩了一天,但是孩子是和其他小伙伴玩的很开心,而你是坐在旁边刷手机,虽然你付出了一整天的时间,但是却并没有陪伴孩子。
对于一个正常的,安全感比较足的孩子来说,每天20-30分钟的陪伴足够。平时上幼儿园或者小学,接回来后,带着孩子玩耍后回家。妈妈做饭时让孩子帮忙择菜洗菜,年龄小的孩子摆放碗筷等,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做一件事,哪怕这件事是成人的事,也是陪伴。
或者入睡前陪伴孩子读绘本、故事书。只要家长放下一切,做到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陪伴,那么就不会整天粘着妈妈,离不开妈妈。并且情绪也比较稳定,很多时候都能自己玩耍。
最怕的是,家长看似在陪伴孩子实则心思在别的地方。比如陪伴孩子玩游戏,玩了几分钟,来了一条信息,打开手机看一看,甚至刷会朋友圈,等孩子不满意的喊起来,才放下手机。一会儿有信息又拿起了手机。这种低质量的陪伴,孩子往往能感觉到妈妈的心思并不在我这里,于是更想抓住妈妈,让妈妈陪伴自己。因此孩子会要求家长陪伴时间比较长,甚至比较粘着妈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