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想到的还是看到的?
瀑布,庐山,银河《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想到的还是看到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想到的还是看到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想到的还是看到的?
一首诗写岀来,要问诗人是想到的还是看到的,这样的问题的确是有点奇怪的哈!人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我们怎么会去想它呢?就算是晚上做了个梦,也是因为白天我们看到什么想过什么,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也。
即使不是真正看到过,那也可能是看到过它的图片。何况,李白游遍祖国名山大川,怎么会可能没到过庐山呢?所以,问者的问题可以如此回答:既是看到的,也是想到的。看到之后,就开始想了,然后就写岀诗来了。与其花更多的笔墨来说这个问题,不如认真来欣赏一下原诗。
《望庐山瀑布》诗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太阳照耀在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远远看去,瀑布挂在前面的山顶上。飞泻而下的瀑水很长,足有三千尺。不禁让人怀疑,难道是天上的银河水倾泻下来。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日”、“炉”、“烟”都是名词。“香”修饰了“炉”,“紫”修饰了“烟”。它们都是静物,然而,“烟”有飘动升腾的特性。此句中,是一个“照”字和一个“生”字使句子生动活泼起来的。此句的作用是:为下面写瀑布设置了背景,渲染了气氛。“香炉”是庐山上一座山峰,名曰香炉峰。其形似香炉,故而得名。瀑布飞流,激荡起烟雾之气,向上升腾。被太阳照耀,似乎变成了紫色的烟气。“生”字,可看作此句中的灵魂。
有了第一句的铺垫,第二句就顺其自然地岀来了。“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站在远处,远远的看。“遥看瀑布”四字,与题目《望庐山瀑布》相互照应。一泓瀑水从庐山顶上飞泻而下,却用一个“挂”字,把动景化为静景,把遥望中的飞动的瀑布比作一片挂着的银色布片,唯妙唯肖,生动形象。
上二句都是从大处着眼,写岀山上紫烟缭绕,山间飞瀑悬挂,也隐隐约约看岀山下激流奔腾,构造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卷。
第三句更进一步、更具体地描写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说明水势湍急,飞泻而岀,奔腾而去。“直下”,说明崖壁陡峭,更体现水势汹涌。“三千尺”,用了极度的夸张,表现山势的高峻。
用以上的句子写瀑布,诗人觉得还不够。还没有把瀑布的雄奇气势反映出来,还没有达到活灵活现、淋漓尽致的地步。所以又加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他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天上的银河水从天而降。一个“疑”字,活泼空灵,若真如幻,让人不禁遐想:这是在人间吗?增添了几多神秘色彩。
正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好,所以苏东坡写诗赞曰:“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他的《望庐山瀑布》一诗的确是写景诗的典范!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不才认为是观后感,夸张浪漫浮想联翩!美景奇观,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应该是诗人游历庐山美景后的美好心情,有感而发。用最具感观的虚拟描述写出了庐山瀑布腾腾“紫气如烟",如画“挂晴川”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大气势。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怎会流下这不朽的诗篇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望庐山瀑布》从其标题中就已表明作者是亲临庐山瀑布时所作,自然是亲眼所见。同时李白又是浪漫主义诗人,因而他把浪漫主义同庐山瀑布的真实场境相结合才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具有浪漫主义的诗句。同时也成就了浪漫主义诗仙的这首千古诗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李白首先是看到的,然后是想到的。
李白是一个爱好旅游的诗人,每到一处,都是有感而发,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由自主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也只能说李白是有才华的,有知识的人,没有才华的人,只能说,WOCAO。
李白的想象是丰富的,他的诗写的不仅是看到的,而更多的是他夸张的想象的情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