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今年有些地区农产品滞销,种植户说不赚钱,商家说赔钱,顾客说贵问题出在哪里?
农产品,市场,环节今年有些地区农产品滞销,种植户说不赚钱,商家说赔钱,顾客说贵问题出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今年有些地区农产品滞销,种植户说不赚钱,商家说赔钱,顾客说贵问题出在哪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种植户不赚钱,顾客又说贵,这个话题,应该是近年来的一个“老话题”了。
据某某财经新闻报道:某地白菜大丰收,但菜价狂跌,很多农民种菜成本几乎都收不回来。在当地一家蔬菜交易大厅,白菜批发价是每斤1毛2,而从农户手中收购的价是6分钱,很多白菜烂到地里;那么低的收购价,但到了超市的白菜零售价,依然是每斤2元。蔬菜这种农户收购价与超市零售价的这种巨大反差,这在二、三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问题到底出在哪?
1.先看看对农民蔬菜的收购价 在我国,如果某种蔬菜丰收,买不出去,收购价低贱已成某种必然,菜贱伤农,也没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我国农民种菜,是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种植带有盲目性,基本没有对自己农产品的定价权,在丰年时,受收购商的控制,只能低价贱卖自己的农产品。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一般有产、供、销一体的大型农业公司,有行业组织(协会),能把握对农产品的定价权,对农民的指导、保护能力强,这样,大型农户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就很强。
2.多级批发商,中间环节赚取差价 中间商(收购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赚取差价,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长途贩运、层层批发也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需的,但这些中间环节,就几乎占蔬菜零售价格的一半。可是常常有批发商说赚不了多少钱,成本去哪了?农产品批发商们也有抱怨:市场场地租金贵(房产商赚了钱--高房价并发症),市场管理费贵(物业公司赚了钱),工商税收多(政府部门有利益),运输成本高罚款多(......赚了钱)。如果批发环节超多,再遇上有黑心的批发商,那中间差价就更是往上直冒了。再看看发达国家的美国,农产品的中间商的差价只占零售价的百分之十几,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3.超市和零售商贩 这部分差价也不算少,超市号称薄利多销,但经营的压力也不小,没见到一些超市关了又开,开了又关?超市的门面租金不会少(再次沾高房价的光),人工费用也省不了,工商税收免不了,没有较多的差价,人家超市靠什么存活?再说农贸市场的固定摊位,基本都是零售商,到他们手里的蔬菜已是经过了多级批发,他们也要交纳种种费用(租金、市场管理费、工商税收、运输费用),其零售价自然也降不下来。
4.农民进城直销 这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模式,其实几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农民直接卖菜,相对收益比较高,市民也能吃上最新鲜的时令蔬菜,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问题还是来了:为了城市的“高大上”,以往的农民摆摊卖菜、沿街叫卖的场景被城管取缔了,要么你就去指定的收费农贸市场,要么就驱赶回家,于是,这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千年模式,被人为堵死了。
“菜篮子工程”,也关系到广大市民和农民的一项民心工程。现在在从蔬菜种植到零售,出现了上述一些违反常理的怪现象,有着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原因。其根源即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府管理、指导方面的原因,都是各方面的利益难于协调,把矛盾最终转嫁到农民和市民身上。
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中,为什么不可以由政府买单免去流通环节的大量收费(场地租金、市场管理费、过路费、工商税收)?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家发达国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是怎么处理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的?学习借鉴,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是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决定了所有产品的价格和销量。而且,除了生活必须品,还要受到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大众商品是考大众的消费力,不是小部分的富人,很多的数据并不能代表消费能力,包括被平均的可支配收入,做了房奴,可支配也变没支配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问题出在一下几个地方
1.流通环节,也是主要环节,一个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客户手中需要收购商,批发商,经销商层层流通,流到哪都得层层加价,这一层层利润从何而来,首先压低农产品收购价,导致农民不赚钱。然后提高售货价,导致顾客觉得贵。最后收购商批发商经销商由于受到电商以及实体经济不景气冲击利润也是极速下滑,最后也不赚钱。
2.信息的不畅通,老百姓不知道客户在哪里,客户不知道产品从哪里来,经销商不知道拉去哪里能快速高价的销售。
3.电商的冲击,电商现在几强争霸,大打价格战,网上东西非常便宜,实体销售额和利润被压榨待尽,继续老套路去农村收购,批发,零售模式只会是各方皆输,各方都不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拿我们这来说吧,我是山西运城的,家里种植的冬枣,冬枣分为地坑(6月份成熟),棉被棚(7-8月成熟),暖棚(9月成熟),雨棚和露天(10月以后成熟),成熟时间不同价格不一样,反季节的东西永远是最贵的。往年暖棚的收购价格一般在2-3元之间,今年一下子降到一块多了,原因很多,主要还是种植面积太大了,以前种植面积小,早期种植的都挣钱了,然后看见种植冬枣可以挣钱,都开始大面积种植,一下子导致供大于求,还有就是现在的客商收购水果都是不成熟就开始收购,导致水果口感不好,搅坏了市场。从农民手里收购到消费者手里中间要过好几道手,收购商要挣钱,批发商要挣钱,零售商也要挣钱,中间的油费,过路费,店铺费等等都要从消费者手里挣回来,所以农民有货卖不出去,消费者买到的都是死贵死贵的,也不能说谁的错,大行情到这了,不是马上就能变过来的。
上一篇:怎么样才能对好对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