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什么感情和决心?
先帝,出师表,汉室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什么感情和决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因此,写下《出师表》给他自己一个最后的交代,给这份事业一个交代,也给后世一个交代——“对于这份事业,我奋斗了一生,贡献了一生的才学,热情,用这份《出师表》做一份证明。”
《出师表》里那些诚恳而无奈的建议,想必他边想边写边哭,带着期望,更多是绝望的情绪。
《出师表》里那些表明的心迹和历程,想必他感到了最后的自我安慰和问心无愧。
《出师表》是他留下的遗书——一份史上最为无奈,最为遗憾,最为无私的遗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表面看,孔明呈出师表是对朝廷和阿斗不放心,担心走后朝政混乱,阿斗不能主持大局。但从侧面看,孔明呈出师表实则内心极为复杂。他说益州疲弊,也就是国内财力和兵力并不强大,而他却偏要选择强行伐魏,这说明他自己对伐魏的胜算和时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也证明孔明伐魏和刘备伐吴是一样的心思,就是想趁有生之年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留名后世。其次孔明呈表是表明自己对阿斗的忠心,你看曹操为什么出征不上表呢?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摆明了皇上是傀儡。但孔明出征其实阿斗并不能干涉什么,他偏要呈表,应该只是想向朝廷和后世证明我孔明并没有功高盖主,裹挟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情,对刘禅的忠。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一,对刘备的善任之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之情已入骨。
二,对刘备的信任之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这就是指白帝城托孤,刘备把国之命运系于诸葛亮一身,这种扶鼎之托的信任,超越了血统,超越了世俗,情浓人心。怎不叫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于报刘备的情,激发对刘禅的忠,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深感托负之重,表明竭力尽忠之心。为了更进一步显示,尽忠之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明确指出了,报恩先帝之情,忠于刘禅之意。
诸葛亮决心就是兴复汉室,他在《出师表》中写道,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这等向刘禅立军令状。诸葛亮此时已把兴复汉室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初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简单点说第一点表现孔明的功劳,要阿斗学他,也要学他父亲;第二点劝阿斗要相信贤臣,远离逆臣;第三点交代孔明他要亡了 心志没有完成,表示遗憾,他也希望他能在活久一点,能够完成北伐进取中原大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师表》背景是诸葛亮要带兵离开益州北上伐魏。作为刘备的托付大臣,诸葛亮自知责任重大,如派其他将军去北伐,自己留守,怕不敌魏军。自己带兵亲自伐魏,又担心刘禅身边生乱,压不住后方阵脚。这种心态可以说是纠结万分。
诸葛亮忠于先主刘备,渴望先帝宏愿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实现,帮助刘禅顺利扫平障碍,顺利一统中原。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六出祁山,兵进中原之事。而诸葛亮事无巨细,在出征之前,把所有的用人细节都在表中提到。也是对刘禅能力的一个质疑。按现在来讲,是对君主智商的不放心,怕他应付不了。
诸葛亮也提到先帝对自己太好了,无论如何我也得辅佐小皇帝,胜败姑且不说,但是我必须得做,但是战争的可变性特别大,对于胜仗诸葛亮已经没有原来那种运筹帷幄的自信了,因为战将越来越少。也是觉得心中凄凉,所以不觉涕泪横流。这也是每个渴望建功立业人的心情了。
诸葛亮在这段历史长河里精彩耀眼,可是最后却又无能为力,看来这就是天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短短八个字,就体现了诸葛武侯写〖出师表〗时的心情。
诸葛武侯在北伐前夕,写了〖出师表〗。这个时候,蜀汉国力强盛,仍能支持北伐作战。但是也已经有了隐忧,老一辈将领先后故去,诸葛亮自己业已寿高年迈,精力不如往昔,要考虑国家未来的发展。
所以,在“出师表”开篇,诸葛亮就阐明了蜀汉目前的状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家的情况已经有了危机,但也正是有志之士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上一篇:《仙逆》中男主王林灭藤家满门,对于这种行为诸位作何感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