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纹身大哥救了溺水孩子。有人说纹身不一定是流氓,读书人不一定都不是流氓,你怎么看?
纹身,的人,流氓纹身大哥救了溺水孩子。有人说纹身不一定是流氓,读书人不一定都不是流氓,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夫子在和学生一起游玩的时候都曾经说过,眼见不一定为实这样的感慨,那么对于一些判断,从表面上我们永远无法得知一个人的品质,当然我们也不能从这个事情上,断定一个人的品质,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这件事情这个人是个英雄,是个见义勇为的好青年,他和纹身不纹身,没有根本的联系。
关于读书人和屠狗人之间的细微区别,不是我们三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社会在发展,人心千变万化,任何时候,表面的内容以及一些,看似表面的东西都无法深入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通常都说过要全面要细致,但没有人能够客观的做到这一步。
所以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有这样几个字来对付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的话,在这个场景中,这位青年人是非常高尚的,在没有其他的一些佐证中,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好青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男孩不慎掉进水闸里,几位纹身大哥在水闸旁歇脚,收到两名小孩的求救,于是奋不顾身地去施救。
救上岸来后,他们让孩子头朝下,并进行“心肺复苏术”,不停按压小孩子胸部,并不时进行人工呼吸。
不多久,小孩子有了生命迹象。
这个视频被人不断转发和点赞,同时救人者身上的纹身也引起热议。很多都说,那些外边看起来凶凶的人,其实被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好多了。
这其中很多人都用“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来评论此事。也确实反映了社会上很多看似不合常理的事,这就像明朝时期的一个有名的典故:
相传,明朝时期在现在的桂林地区,贵族圈内斗狗成风,某日,几头恶犬将一落魄书生扑倒在地,竞相撕咬,眼见书生性命难保,一屠户挺身而出,手起刀落,将恶犬斩于屠刀之下,救了书生一命。
那些嚣张惯了的贵族们便将屠户告上了官府。所幸,受理案件的是一身正气的董学佺,便判了屠户一个无罪释放。
这下贵族皇亲们恼羞成怒,便找来书生,重金贿赂,指使其诬告屠户。书生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昧着良心又一次将屠户告上官府。董学佺气愤难当,欲将那忘恩负义的书生大刑伺候,那书生方才羞愧撤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
1,读书多少跟修养素质没关系
有文化没素质大有人在。那些自诩高智商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地位,反而缺少了同情心和慈悲情怀。
反观那些市井小民,处于社会底层,才更能懂得他人的好,他人的苦难能引起自身的共鸣,所以,他们也更愿意在别人有难时出手相救。当然,这些都不绝对,但确实很多这样的现象。
2,永远不要以貌取人
看似凶神恶煞的铁汉也有柔情,看似文弱书生可能阴险狠毒。
评判一个人更多不是通过相貌,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以品行来评判才最为客观公正。
社会需要好人,正义之人,也需要能识得好人感恩好人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人不写在脸上,坏人不纹在身上
如果在社会上,我们单纯的依靠人的外在去判断一个人,很有可能会判断错误。
就像我们知道的,中国近代大汉奸汪精卫,汪精卫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在民国时代汪精卫的样貌以及身份绝对称得上是男神一般的人物,不过就是这样一个,身居高位,而且要么非凡的男人居然是一个大汉奸。
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纹身的人,而且受到影视剧文化的影响,大家认为,在身上纹身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纹身是一种文化,并不是坏人的专利
纹身是一种文化。其实在我们国家古代就有很多人纹身。就像水浒传里的九纹龙史进和浪子燕青、花和尚鲁智深,这些都是有纹身的主,而且在宋朝有纹身的人不在少数。
青少年不建议纹身
不过对于我们的广大青少年来说,还是不建议的是,毕竟我们是属于求学阶段的未成年人,对于纹身这种社会现象,认识不是很深刻,而且我们有一些专业是需要检查身体的,不能够在身上有任何的纹身,否则不予录取。
纹身也就有很多的危险性啊,包括一些病毒的传播,都是有可能的,同时如果一旦后悔想洗掉这个纹身是很困难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说的很对的!
百度消息:
2019年8月31日,河南周口项城有孩子溺水,几个纹身的彪形大汉全力把孩子救了上来,之后还做了心肺复苏和相应的工作。
说纹身的都不是好人,本就是一种过于主观的看法。只不过从常情常理上看来纹身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甚至是很不好很有些恐惧的感觉是很正常的事情,本来每个人身上都干干净净的,可有人就偏偏喜欢在自己身上纹个什么样的团案,纹身也需要忍受一些疼痛的,也是需要有一股子狠劲儿才能做到的(我个人不赞成纹身)。
纹身就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他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只能说明一个人的个人喜好或者个性的某些特点。所以我们看人不能以貌取人,就如不能凭衣装看人一样。
在古代有孔子的一个故事流传下来的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说子羽,长得很难看,甚至说看上去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想拜孔子为师,几次听孔子讲学,孔子没有理会他,他就走了,后来子羽到了子游辖地做事,很有做事能力,品行也非常好,很得子游的看重,但他谈公事从不进子游家里,也从不和子游套交情或者想趁机为自己谋任何私利,后来子游又向孔子推荐子羽,孔子发感叹自己以貌取人,险失子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