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居?
陶渊明,他的,田园诗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居?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弄清楚他隐居的原因,就必须要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至南宋初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朝政贪腐的时代,整个中国处于分裂的局面。
他自小父母先后离世,跟随外祖父生活,并且学会了一切士大夫精通的才艺,琴棋书画样样过人。青年时期不断做小官,游历山水田园,期间几度辞官,居无定所,心生厌恶。
陶渊明最后一任是彭泽县令,此时妻已亡故,就彻底放弃了官场生涯,在著述完《归去来兮辞》后正式隐居起来。
作为晋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即便是盛唐时期那些大诗人,如李白丶王维等,都对他是顶礼膜拜。尤其是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意境或写作风格,都极其神似。甚至我认为,王维后期隐居终南山也是模仿偶像的一种生活态度。
后世人们普遍认为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消积避世,安贫乐命的思想,甚至认为他继承了老庄那种“无为”"知天命"等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我则认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未尝也不是绝佳的处世法则和生活态度。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一个身处乱世,人微言轻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和人类做出巨变,他只留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类的诗句就好了!历史进程中,自会出现改变命运的事件和人物。(图二三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陶渊明】 (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其诗大致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代表作:《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㈠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㈡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他的诗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学史及文化史上,有两类现象比较值得注意:一是归隐,一是流亡。它们常常被人同“精神”“自由”“抗争”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往往呈竹篱月箫、风沙渺茫的诗意世界。而这两者背后的许多“不得已”与痛苦辛酸多是被遮蔽了的。本文试就“隐逸诗人之宗”(1)陶渊明来浅谈一下“被诗化了的归隐”。
陶渊明的归隐之路不仅不是诗化的、浪漫的,而且是“不得已的”。这就要探究陶的政治理想与思想基础。陶是名将陶侃之后,深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逯钦立说,“从陶的诗文看,他是喜爱六经深受封建教养的”(2), “陶渊明少年时代的主导思想来自当时的儒家经学,者决定了他的从政理想和事业心,乃至决定了他的一生的伦理道德观点”(3)。
这里摘录陶的部分诗文,以为佐证: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不敢至”(《荣木》)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饮酒二十首》)
从陶的时代及生活的环境来看,他所可能受的影响是庞杂的。但对于一生地位地下、生活艰难的陶渊明来说,他的体验是切身的、坚实的,所以佛家、道家等思想不大可能影响到他的骨子里去,甚至他的归隐也不是如其他一些士人那样主要来源于佛、道的影响,而是主要受儒家的“君子安贫乐道”的影响。
我之所以反感诗化归隐的行为,一部分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忽视或弱化了经济、政治等“物”的因素对人的影响。以陶渊明的出仕问题为例,陶在《归去来辞》的序中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可见陶是为了生活而求官的。逯钦立在分析陶仕于恒玄的原因时也说他“企图以禄代耕”(4),但同时,逯更指出,陶是一个“深受封建教养怀有政治理想愿望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人”(5),他后来仕于刘裕,东下附“义”,也是出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这与前面提到的陶的思想基础显然是一个自然的逻辑过程,所以,陶在最后决定终身隐居的时候,他的心情实际上是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他摆脱了封建统治罗网,感到极大庆幸与愉快”,“另一方面,归隐就要终身放弃政治理想,就要遭受饥寒痛苦”(6)。
上一篇:怎样理解一个好的广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