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人,独处时不孤独,盲目地社交才会孤独”,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孤独,社交,的人有人说“人,独处时不孤独,盲目地社交才会孤独”,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孤独感来自于哪里?
孤独感来自于我们与生命源头(心灵本体)的分裂。这句话不容易理解,但是这就是孤独感的根源。我们的心灵本来是一个浑然整体,在我们追求个体的独特性的时候,就与心灵本体分裂了。所以没有一个人活在圆满之中,我们的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和圆满。
追求独特性是所有人的基本欲望。而独特性和圆满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条道路。想要实现独特性就不可能实现圆满,想要实现圆满就绝对要放下独特性。
就是这种想要独特性的欲望,导致了我们的孤独。我们想要比别人强,比别人好,比别人拥有的更多,比别人快乐,比别人幸福。总之要做到与众不同,个性张扬。在追求这种独特性的过程当中,我们必然要与整体分离。但是我们的心灵本来是一体的,我们的内在一直渴望着想要回到圆满一体之中,所以这种矛盾就会导致每一个人都有孤独感。
怎样才能消除孤独感(不可能根除)呢?
独处的人,如果明白人的孤独感来自于内在,当他的内在非常充实,当他懂得自我心灵疗愈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孤独。
社会交往为什么不一定能够消除孤独感,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表层的人际关系基本都是建立在交易关系和价值交换之上。根本不存在心灵层面之间的连通和融合。所以不可能消除孤独感,甚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中,我们越希望消除孤独感,就越感到孤独。因为表层的人际关系加强了我们的对获得融合求之不得的感觉。
总之消除孤独感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求心灵的融合。所谓的知音难觅,就是找不到能够心灵相通的人。只要我们还处在心灵的分离状态,孤独感就挥之不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我部分认同。说到底,关于孤独这种状态,个人认为就是一种唯心论断而已,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心情嘛,只是各人喜欢给它加上不同的标签,给予不同的臆想罢了。
如果我们的想法做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认同,那么不管是独处还是有人陪同,都会有孤独感。同样的,盲目的社交,置身于各种没有共同语言、方向的人群中,找不到认同自己的人,加大了不被理解的失望,当然感觉更加孤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独处时不孤独,盲目的社交才是孤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作为一个人,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都需要有关系的,精神分析认为:差的关系总比没有关系要好。就算是酒肉朋友,哪怕只是在社交上说上几句话,都要比自己的孤独要好。人是需要与外界交流的,盲目的社交也是社交的一部分,虽然会孤独,但是总比独处的孤独要强的多,能给心里的安慰也会多一点。前几年我有一个朋友有次进山里,出了点状况,当天没能出山,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呆在山里,那种孤独,他说宁愿有鬼来说句话都觉得很好。所以,在心理需求来说,差的关系总比没有关系要好一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认同
不过我认为达到这种境界有点苛刻,殊为不易。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有血有肉有感情,确实是有内心异常强大的人,可以习惯独处,享受孤独。
但大部分的人还是离不开朋友,陪伴的,哪怕只是酒肉朋友。
所以哪怕盲目的社交毫无作用,甚至还浪费时间等,但至少让一些内心不强大的感觉自己不孤独。
不奢求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惧孤独,始终一个人勇往直前,但至少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独处的时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独处是境界,独处之人思维模式广域,
与世人所见所闻不同,因此独处之人不愿意耗费精力去参与那种秀才遇到兵的感觉。
独处之人更喜欢,静静的做自己,跟着心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几年前,一句“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火遍网络,大家纷纷在这句话中找到了共鸣。
大概就解释了现代人的交友观念,有你陪伴本来应该是轻松惬意的,可反而让我更孤单了,那我们的相处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一步电视剧《遇见幸福》讲述的是三个️严重8中年危机的80后,因为父辈的情谊重新聚到一起,从一开始带着对人情事物冷漠的偏见去抗拒见面,到后来彼此温暖,在互相的生活中彼此扶持的这么一个故事。
小时候,我们经常用这样的鸡汤安慰自己:“朋友不在多,有一两个就够了。”长大了才发现,一两个我们也没有。
上一篇:我把刚在京东买了一个月的平衡车转卖给了别人。假如他使用中出了事故,我有责任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