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有哪些字面意思简单,但意境和含义高深的诗句?
的人,真知,时候历史上有哪些字面意思简单,但意境和含义高深的诗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上有哪些字面意思简单,但意境和含义高深的诗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上字面意思简单含义深刻的诗句有很多: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的汉字是神奇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赋予它独特的文化魅力。汉字的千锤百炼,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丰富的含义。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才华横溢,传颂千年的名句佳作数不胜数,他们看似寻常的游山玩水,却能借景抒情,以景言志,写出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自己的人生哲理,对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登峰造极,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境。历史上字面简单,意境和含义高深这方面的诗句很多,例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人们最为常见的一种植物,最普普通通的季节更迭的自然现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看似弱小的小草有着惊人的爆发力,顽强的生命力,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还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按诗文的字面意思是: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这首著名的七步诗却是三国时期曹植在被迫,甚至是命在旦夕的危急关头写下的。魏文帝曹丕怕才华出众的弟弟曹植争夺自高无上的皇位,对自己形成威胁,就命曹植七步成诗。曹植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十分巧妙的,形象的,把兄弟二人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展现的淋漓尽致。反映了诗人自身艰难危险的处境,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最后举例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大文豪苏轼的题西林璧,风光秀美的庐山,苏轼写出不同寻常的深刻的生活哲理,启发读者进行思考和领悟。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可以参照我在尚可网唐诗宋词里面有没有深奥的哲理,在这我就不过多说了。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言简意赅的诗词,让中国的文化大放光彩,成为中国文化的丰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说一套,做一套”并不意味着“知”和“行”的脱节,而意味着“不知”,或者“不是真知”。简单讲,真知必能行,没做到一定因为不知道。你可以想一下吸烟这回事,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很少人能戒烟,原因是烟瘾太大,自制力不足。但王阳明会说:“自制力不足这回事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一个很诡异的结论,如果你是王阳明,你会怎么把话说圆呢?所谓“自制力不足”,也可以叫做“意志薄弱”。我们可以借用《老子》的逻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所谓薄弱,当然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欲望而言的。欲望太强烈,理智不足以约束,这就是意志薄弱。那么我们来看看吸烟的问题。“吸烟有害健康”,今天的每个烟盒上都印着这句话,每个人也都清楚这句话一点没错。能戒烟当然是好事,又省钱又健康,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吸烟呢?传统解释是,戒烟需要超人的毅力,一般人缺乏这份毅力,所以总是半途而废。但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情况,任何戒烟成功的人都可以获得一千万元的奖励,或者反过来,戒不掉烟的人满门抄斩,你觉得还会有多少人戒不掉烟呢?这就意味着,戒烟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和戒毒不一样,只要好处足够大,没几个人戒不掉。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比较正常的方法:对那些因为吸烟导致各种疾病,尤其是肺病的人,跟踪拍摄,记录他们最真切的痛苦和可怕的、发生严重病变的肺部,然后把这些触目惊心的场面播放给吸烟的人看。只要场面足够震撼,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王阳明会说:“这意味着只要一个人真的知道了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好处,就一定能把烟戒掉。那些嘴上说自己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拿意志薄弱做借口的人,本质上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的知道。在真知的层面上,知和行是一体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真知一定会表现在行动上,否则就不是真知。”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拒不戒烟也许不是缺乏真知的表现,恰恰相反,而是在理智权衡之后,觉得自己得肺病的概率并不很高,为此放弃每天的吸烟享受并不划算。如果不是因为这种权衡的话,那么吸毒的享受感远远大于吸烟,吸烟的人为什么没有发展到吸毒的地步呢?他们对毒品总是望而生畏,绝对不愿去沾,因为他们很清楚吸毒的后果是自己无论如何都不愿承受的,而且一旦吸毒,这种后果就是绝对的大概率事件。当我们谈到吸毒的话题,又可以把“知行合一”的命题深入一步。吸毒的人难道不知道吸毒的危害吗,为什么成功戒掉毒瘾的人少之又少呢?在今天看来,戒毒的问题大概真算得上意志薄弱的问题。除此之外,再比如严刑拷打,高科技辅助下的严刑拷打总有一天会制造出任何人都承受不住的痛感。再如何坚贞不屈的人,再如何无欲则刚的人,意志力也一定是有极限的,只要欲望或痛苦超过这个极限,那么知和行必然就会分裂。这种情形,是王阳明当时预见不到的。即便我们退回到明朝人的认识水平,也会发现“知行合一”的命题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如你看见运钞车停在银行门口,工作人员正在把成箱的纸钞抬进银行,你马上动了贪念,想动手去抢,但转念一想,这样做不对,不道德,算了吧。你若无其事地走开了,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也确实都没有发生,不道德的念头只是在你的心里闪现了一下而已。但是,王阳明会语重心长地说:“不道德的行为真的发生了,因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你动了抢劫的念头,就是做出了抢劫的行为。”这个道理是从《大学》发挥来的。《大学》有两句话:“如好(hào)好(hǎo)色,如恶(wù)恶臭(èxiù)。”联系上下文,这是说君子要有真诚的心意,不能自欺,这种真诚就如同厌恶臭味、喜爱女色一样,是一种当下直截、自然而然的反应。王阳明说,《大学》就是这样把真正的知行指给我们看了,只是大家理解得不够仔细。上一篇:宝星环球这个平台可靠吗?以前是恒信贵金属的,被转移到这个平台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