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夷陵之战之后三国局势有所改变,如何评价魏蜀吴的决策?
东吴,蜀汉,荆州夷陵之战之后三国局势有所改变,如何评价魏蜀吴的决策?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西路曹真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率领中路大军攻打南郡江陵县。曹丕还亲自坐镇宛城,(这是从中原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过来的大军,人数最多。对手也是东吴精英的地方)
中路派曹仁率步骑数万进攻吴之濡须,蒋济佯攻袭击羡溪,东吴主将朱桓只留五千人马,向羡溪派遣援兵。(曹仁这路主要还是起牵制作用,防止濡须人马顺流而下攻打东路曹休。不过都是老臣一上来就骗走东吴大军。)
这是曹丕布制的,为了培养曹真和曹休,如果这站胜了天下也就统一了。
曹丕一心要做一个大一统王朝,没有放弃统一天下的决心。
东吴刚打完刘备,又要打曹丕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先自保日后再抓机会。
蜀汉刘备已经趴在白帝城了,爱咋咋地吧!已经无所谓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三国的一个转折点,战前刘备集团取得汉中达到其政治军事的巅峰,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集团失去了北进中原的一个支点,故而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进攻东吴无非也是想恢复对荆州的控制,这也印证了毛主席对隆中对的评价,横跨荆益二州相隔千里,分兵北伐实不可取。所以说,战后蜀汉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真正做到了东和孙权被拒曹魏。而对于战后诸葛亮一心北伐的策略实在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苦于自身实力的弱小以及集团内部益州本土派和荆州派的利益斗争,不断的北伐可以转移内部矛盾。战后的曹魏集团依然是三国实力最雄厚的存在,然而面对诸葛亮的军事压力以及东吴方面的积极配合,曹魏集团纵然实力雄厚也无法兵分两路灭掉蜀吴,而凭借其雄厚的国力用一个拖字消耗两国实力无疑是成功的战略,怎奈曹魏集团后继无人被司马家夺了江山。而东吴在夷陵之战后基本就是打酱油的存在了,几次联合蜀国一起北伐都是拖后腿的角色,凭借长江天险做守成之君,战略上是保守的,而孙权对比曹操和刘备这两位创业之君,其继承的是父兄打下的江山,开拓进取之心不足,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夷陵之战后取得了荆州大部分控制权也是无所作为,如果此时当家人是孙策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说吴,北边和西边面临强敌,除了不停的以求自保,政治体系及民生体系都无力革新汉末的体系崩塌。所以自保是全部决策的根本。
再说蜀,外来军事政权的刘备集团立足不稳,也无力革新汉末的体系崩塌,所以发动战争是主要决策,对内高压凝聚人心,对外以攻为守。从根上说蜀国是无力统一三国的。
最后说魏,它是三国中真正在为政治民生重建先进性体系的一家,科举制,屯肯制等可以说是改天换地。所以魏的决策是一而贯之地革新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以固本,以西守南攻以定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小说《三国演义》而言, 刘备一意孤行,弃篡汉曹魏不顾,为私仇(关羽死于战谋,而非暗杀)罔攻曾经的盟友,即使不败,也会让天下英杰失望。
何况夷陵惨败,年轻的才俊几乎损失殆尽,即失去了人才的储备,又导致了蜀国内部力量的均衡(外来户和本地户,始终存在矛盾),所以,可以说 夷陵之战,是蜀国 战略的分水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