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汉文帝要将自己的陵墓建在白鹿原之上?
汉文帝,自己的,刘邦为何汉文帝要将自己的陵墓建在白鹿原之上?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曾说到,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使团,打通了东西方的互通。完成了“凿空之旅”,使阿拉木图、撒马尔、长安重镇等,,兴旺发达,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汉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开创者,奠基者。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生前勤政为民,吏行节俭,“重农仰商”,减轻农民税收,提高粮食价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商人慷慨解囊社会和谐,可谓一代明君。那为何死后远离祖辈帝凌,远葬于白鹿原呢?
霸陵
汉孝文帝刘恒陵寝,又称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这里北俯关中,南览秦岭,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以就是战略要地,相传周平王在地狩猎,发现有白鹿出没,深感天地造化之德,便将此地命为白鹿原,当地人称为“凤凰嘴”,携带着一股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气,这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汉文帝选择这里建帝陵的原因之一。
偶然称帝
刘恒能登上皇位实属偶然也有其必然性,至刘邦死后,吕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十六年,不断追杀旧臣和皇子,汉高祖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吕后将死之际,各路皇子及旧臣率军直逼长安,从此吕氏灭完,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由于刘恒从不惹是生非,为人温柔敦厚,他的封地远离政治斗争中心,因而辛运躲过吕后追杀,他幸运地被群臣推上帝位,也成就他非凡的一生。
另辟帝陵重要原因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平定代地,将八岁刘恒封为代王,都于晋阳,刘邦并不特别喜欢这个儿子,这一切都缘于其母薄姬,薄姬本是秦末割据诸侯魏豹之妾,楚汉战争刘邦灭了魏豹,薄姬便成刘邦宠姫,然而刘邦很快对她失去兴趣,刘恒母子的命运可想而之。
在继承帝位之前,刘恒对汉廷始终保持着戒心,似乎并不以皇位为荣。也许皇族之间的斗争,早已让他对自己的家族心生拒斥。
另辟帝凌也有利于自己的母亲薄姬,在刘恒继位后母亲虽贵为太后,但在刘邦那里地位悲微,从末做过皇后,如果葬于祖凌,势必无法与吕后凌争锋,而将母亲安葬于新凌区,那刘恒母子二人便能在幽冥世界中相依相伴,对于从小就与父母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刘恒来说,那就是莫大的幸福。
汉文帝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作为皇帝他曾为母亲端盆洗脚、亲尝汤药,可谓孝感动天,他让自己的母亲赢回了尊严,不惜遗违背祖训,他对民生领域的贡献,天下人人皆知,死后葬于白鹿原的汉文帝,后世人们尊称为汉孝文帝。
谢谢大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邦并没有规定汉朝历代皇帝的皇陵所在地,这个还是由历代皇帝自己决定。道理也很简单,开国之君总是希望后继之君千秋万代,一块咸阳塬怎么够用?所以不会明文要求后代之君必须归葬咸阳塬,而汉文帝之所以另立门户,主要是以下两点:
首先,外藩入继必定要与前代君主有所区别。在汉文帝入葬的时候,咸阳原已经有了汉高祖和汉惠帝的陵墓。古人讲究礼法规矩,不允许私自僭越。汉文帝刘恒非嫡非长,完全是因为大臣的拥戴和诸吕的作乱才得以上位。所以,根据血缘来讲,他也认为自己的身份无法和父兄比肩。他的登基诏书中记载:‘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飨也,天下人民未有惬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他在遗诏中也说“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所以,他选择了白鹿塬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巧合的是,西汉宣帝的杜陵也不在咸阳塬,同样是外藩入继的皇帝,做出了一样的选择。
第二,霸陵是依山而建,文帝提倡薄葬。《汉书》中记载:“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所以白鹿塬可能比咸阳塬更为合适。汉文帝的节俭是真正身体力行的,并非只停留在口头上,因而选择另立门户以符合自己的主张。
上一篇:楚汉之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