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羽为何大意失荆州?
荆州,关羽,刘备关羽为何大意失荆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解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荆州对蜀汉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可通过荆州直取宛城、洛阳,这是攻魏的最佳路线。
2、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 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
解读:荆州同样是蜀国或魏国攻取东吴的最佳据点。荆州在蜀汉手里,对东吴来说是如鲠在喉,孙权夜不能寝,孙权时刻准备着收回荆州!
3、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解读:如樊城有失,曹操准备“迁都以避其(关羽)锋芒”,可见荆州对于魏国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樊城丢失将使魏都失去屏障。
二、我们再看下魏、蜀、吴三国的高层态度及决策:
1、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言于操曰:“ 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操从之。
魏王操自雒阳南救曹仁,群下皆谓:“ 王不亟行,今败矣.” 侍中桓阶独曰:“ 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 能.”“ 大王恐二人遗力邪?” 曰:“ 不然.”“ 然则何为自往?” 曰:“ 吾恐虏众多,而徐晃等势不便耳.” 阶曰:“ 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操善其言,乃驻军摩陂,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解读:曹魏对此次战役高度重视,曹操准备带病亲征。另外,司马懿、曹仁、徐晃等魏国精英均参加此战,关羽的进退已被他们分析出来,樊城之战关羽败局已定。
3、及羽攻樊,吕蒙上疏曰:“ 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 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谓蒙曰:“ 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 蒙曰:“ 诚如来言,然我病笃.” 逊曰:“ 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 蒙曰:“ 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 蒙至都,权问:“ 谁可代卿者?” 蒙对曰:“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解读:东吴孙权与吕蒙(现任都督)、陆逊(下一任都督)也对关羽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关羽“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的性格特点做了周密安排,同时东吴与曹魏联盟。取荆州已是志在必得。
4、关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 .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 还,当治之.” 芳、仁咸惧。
解读:蜀国对此战的重要性严重估计不足。刘备、诸葛亮认为只是一场小型的攻城之战,而且他们认为孙权没有胆量敢杀害关羽。所以没有做出任何增援的行动。而关羽居功自傲,已在内部埋下了隐患。
三、 失荆州的原因。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蜀汉失荆州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曹魏、东吴两国均以举国之力投入此战,而蜀国只有关羽一员主将参与此战。以关羽的能力尚不足以应付曹操、孙权、司马懿、吕蒙、陆逊、曹仁、徐晃等人。
2、 刘备、诸葛亮在此战中出现严重的误判,他们低估了孙权要夺回荆州的决心。以为有了吴蜀联盟的约束,孙权不敢向关羽动手。但他们忘记了,当初同意结盟的鲁肃已经不在了,现在东吴的都督是吕蒙。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兵不厌诈!
所以,关羽的失败是必然的。荆州丢失后,蜀汉要进攻曹魏、进攻东吴都很难了,已失去了主动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羽失荆州,是其性格使然,再加上后续对降兵处理不当,刘备应对不利导致的。
读《三国志》,你会发现,被后人寄予了无限希望的西蜀帝国,在一连串无以言述的错误之后,悄然间走向它的覆亡。这些错误,每一个都是那么让人揪心,那么让人伤神。因为这都是些伟大的错误,是人生无可逃避、必须要犯的错误。有些错误,是专属于伟大人格的。英雄就是在这些错误之上挺立起来,赢得后人尊崇。西蜀阵营中,第一个犯错的,是关羽。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布局,刘备夺取西川,兼拥荆州,等待天下时局变化,届时: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刘备自取西川,选择关羽镇守荆州,等待配合他兵出秦川。两路夹击,再战天下。当时的关羽,正处于体能与智慧的巅峰,承担这一使命,并不在话下。历史也是这样,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阳大战,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曹兵降者,大约两三万人。如何处理这些降兵呢?
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时,袁绍兵有八万人投降,曹操一个不留,把这八万人统统杀掉了。如果从冷血的军事成本角度来说,曹操的做法对自己有利。虽说是八万降兵,但管理成本高昂,要给他们吃给他们喝,八万人的粮食需要庞大的人力运输,还要派生力军严密监视以防他们造反。这样做的结果,就会牵制曹操的相当部分兵力,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战局。释放是个更人道的办法,但这些士兵都是袁绍地盘上的人,曹操不敢保证他们回去之后,不会被袁绍重新组织成军队再打回来。
但是关羽并没有选择曹操的方式。关羽把所有的降兵,全部收容了起来。这样他就必须要考虑,解决这些士兵的吃饭问题。去哪儿弄粮食呢?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关羽的做法是,把孙权囤于湘关的粮草,搬过来给降兵吃。此举激怒了孙权。此前,由于刘备夺得西川,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实际上已经从盟友转为敌对,双方龃龉横生,冲突不断。但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孙权咽下屈辱,始终在隐忍。但关羽擅取湘关米,这件事成为压垮孙权容忍力的最后一根稻草。盛怒之下,他决定对关羽展开报复。纵东岳大帝,也抵挡不住曹操与孙权两大军事巨头的联手夹击。东吴名将吕蒙白衣渡江,径抄关羽后路,夺取了荆州地区。关羽孤兵难立,不得已匆匆西走,至麦城,遇伏兵,一世英名,留下了千古悲歌。——倘若关羽不是心存慈悲,效曹操之法杀尽降卒,虽说未必能够改变整体战局,但至少会甩掉包袱,为自己带来更多机会。但在自己的机会与更多人的性命面前,关羽选择了后者。
上一篇:怎样的情人才是合格的情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