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头条创作过程中,你有哪些难忘的事?
头条,我的,自己的在头条创作过程中,你有哪些难忘的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到17年年初从上市公司出来以后,我曾经购买过一两个零基础学做公众号的课程,都是听了没三分一就放弃了,感觉这个事跟我当初想像的一样难。
当年年底我还去参加了媒老板商学院前身的新媒体训练营,听完以后虽然对公众号运营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了,但依然一愁莫展,不知道从何做起。
俗话说得好,听别人说上万遍还不如自己亲身尝试一次来得深刻。
今年年初,由于经济大环境一直低迷,我看到了传统行业和企业的太多无奈、困境和局限,加上开始想做一些可以为自己往后余生增量的事情了。
在对比了很多自媒体的运作和商业模式以后,我唯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写作了。
我是一个很讨厌跟风的人,一般来说别人都去做的事情,我绝对不会做,但现在那么多人在平台写作期待通过写作变现,为什么我还选择走这条路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自己从小喜欢读书写文章,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成绩最好的科目就语文,最能拉开跟其他同学的分差就是作文了。
但是我也知道当有人跟你说做一件事情能有巨大收益的时候,其实一般已经是别人已经从这件事上收割了一大圈以后了。所以跟风的不但很难,而且一点优势都没有。
不甘心掉队的我去研究了很多自己认知特别深的头条大号,发现很多大号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没有给自己留啥退路,拼命死嗑内容。
尤其看到一些专门打磨内容的大号文章以后,我忽然明白,优秀的人其实只是比你更努力而已。像粥左罗老师这样已经写出百万阅读量文章的写作老师,还愿意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打磨一篇文章。
可见人和人的最多差别并不在于大家的起点,也不在于天份,只在于你愿意为你觉得值得的事情花多少时间。并且在未必马上看到希望的时候一直坚持下来。
02| 无论做什么事越多人做其实差异化越容易突显
记得粥左罗老师在他的著作《学会写作》中写道:“写作不是为了自嗨,而是要创造价值。”
现在看来当初的我和很多现在还在平台写作路上原地转圈的朋友,写作的初心都是在自嗨,或者一直以为自己怀才不遇只是平台或者读者还没有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在头条这样的大平台写作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发现,阅读量高的文章未必有助你通过原创审核,能获选青云计划的也是一小部分。那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原创审核和青云计划评选都是有平台的编辑老师人工审核的。所以如果你只是摸通了平台的机器算法,并没有打磨内容,那只能拿到高阅读量而非真正的优质内容。
听老一辈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是最多人离开企业下海经商的年代。但是能创业成功的人也没有五分一,大部分人还是回归普通人朝九晚五的生活。
现在也还是一样,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大平台,每天都会新增上万的用户数,而这些新用户里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想成为平台作者的。
在文字泛滥的今天,谁还有空去看那么多同类型的八卦杂谈、家里长短呢?
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平台共性的内容太多,差异化的内容其实不多。例如大家都知道今日头条鼓励有创作能力的作者入驻,也有多项作者奖励计划,我们在平台就看到很多写到一定粉丝量的作家开通付费写作专栏了。
有时候刷一下头条文章,几乎一大屏都是同类的推荐,一刷眼过去都是大概的套路,就是诸如教你短期内学会写爆款文章、快速拿到原创标,直通青云计划。
其实细心观察一下这类型的作者,他们一般都是在企业从事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的工作,所以给出的经验都是偏人性管理的心得为主。
当然有前人的方法总结指引确实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如果只是把老师教的方法当套路一直套在自己的内容里,后面会越写越千篇一律的。
所以我也发现身边有些朋友写了快一年,每天坚持日更,却依然没有拿到原创标。这时候该研究的就不再是自己文章可读性的问题了,而是差异化的问题。
因为你的内容没有差异化突显,别人一抄,换个名字,换个前后主语,又是一篇新的文章了,何来创作的意义呢?
03|内容创作除了创造价值,更多的是要引起共鸣
我觉得平台写作跟内容创作还是有质的区别的,写文章很多思维方式是可以套用很多前人经验,但内容创作更多是自己的经验、见解、看法等积累再输出。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写了几篇爆文就是内容创作的作者了。
按我的理解,新媒体时代是应该多输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经验,我们在平台看别人的创作,也是为了知道更多自己认知范围外的知识和东西,所以少点套路,多点走心,才能引发更多的共鸣。
我的一位好友是知名的品牌设计师,他在自己最新上线的平台线上课程经常强调,“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你总不能期望自己永远一成不变的付出,会换来不一样的结果吧。”
真正想创造自己独特内容的朋友,会去拆解一些跟自己领域个性相关的大号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有些老师拥有上十万的粉丝,你去围观一下他三个月以内的文章,大致的框架、主题和要表达的观点都相距不远。
那为什么这类老师依然能在平台活跃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超前远见和耐心,他们一般已经是在平台写作至少三年以上并一直坚持了。
但这类框架型的写作套路很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创作要求了,我们会发现其实前人告诉你的很多道理,你都有听说过的,至于对自己有没有用,也要看各自修行了。但即使知道很多道理,我们也未必能过好这一生。
加上AI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已经有智能写稿软件层出不穷了,所以没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平台作者凭啥立足呢?
自媒体已经火了好些年了,每年我们都听到内容创业者说:“知识付费的红利期过了吧?我们现在才起步要写成个大号已经是天大的难事了,加上流量已经转移一大部分到短视频领域了,等到有点粉丝的时候,估计也没有红利扶持了。“
内容创业者其实比创作者压力更大,因为他们已经把内容创作当成事业来发展了,而并非业余爱好。做内容的朋友越来越焦虑,毕竟创意这个东西不能是天生 ,灵感不是随时能来的,而是要自己去找的。
但是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志在成为一个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平台作者和自媒体人的话,你不但愿意花很多时间去找灵感去创作,还有机会为自己创造的内容价值引发出更多的共鸣和认同而感动非常愉悦。
所以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学习再多,没有转化成自己的也是没用的。
前几天我还在学习群里跟小伙伴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你为知识付费的这些年,都把课听完了吗?赚回学费了吗?
通过这些深度思考,我们会发现,之所以会报读不同学习群的小伙伴,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知识的诉求,但是无论老师教我们多少快速赚钱的方法,我们能看到真正赚到了钱的除了老师之外,只是少数的学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