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儒家之乐?乐在何处?
孔子,这是,儒家什么是儒家之乐?乐在何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什么是儒家之乐?乐在何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这个问题恐怕有一些高深,鄙人也只能就其中的一方面进行阐述,若要完全阐述清楚,恐怕至少要写一篇硕士论文吧。
说起儒家之乐,恐怕绕不开我们耳熟能详的“孔颜乐处”,语出《论语》中《述而》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和《雍也》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这便是儒家之乐的最高境界。可是光干巴巴地看着两句话,我们还是不能理解,下面我就做一下简单的阐述:
1.《雍也》章中的一句夸的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他每天过着在他人看来贫穷难熬的生活,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个乐观地心态,他的这种乐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一种乐。因为在孔子眼中,颜回是最让他满意的一个学生,同样在《雍也》章中,孔子夸赞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要知道,“仁”可是孔老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他心目中,只要人人能达到“仁”的境界,社会早就太平了。在这一点上,颜回是十分赞同他的老师的,所以尽管他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他已经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仁”的境界,所以他才感觉到非常的快乐。大家可别小看这信仰的力量,儒士们可是十分信奉“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套的,能达到“仁”,死都不怕,还怕日子苦?
2.《述而》章中描述的则是另外一种闲适之乐,孔老夫子向来推崇乐教,而这乐教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我们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的描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这是孔老夫子最赞赏的一种志向,也是他认为的最好的治理方式。这就是一种顺乎百姓本性的治理方式,其中蕴含的是一种闲适的乐趣,是一种超越物我之私、万物生生不息、浑然一体的自由之乐。为什么说他们能超越无我呢,这倒有些像庄子了。孟子曾经说“万物皆备于我”,所表达的就是达到“仁”这个境界之后的“浑然与物同体”的体验,当你与与万物同体,倒也不敢看清外物,也便没有了差别对待之心,其实也就是隐去了“机心”,无所期待和无所忘却,在闲适中就实现了礼教的教化,岂不乐哉。
当然,总体来说,儒家之乐还是一种“仁”的精神境界带来的乐趣,仔细了解的话建议题主去仔细读《论语》,或者找一些相关的学术著作!
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子曰: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反是,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这是个大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里面的逻辑关系。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忧愁、苦难"是怎样产生的?"君子"之所以无忧愁是因为他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小人"之所以"忧愁、苦难"是因为没把这问题搞清楚,如此而已!
下面重点分析
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的,被孔子称为"小人","小人"通过修身超越、突破"得失价值系统"成为君子,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关系。快乐、忧愁、苦难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受事物影响而产生的相关情绪,而情绪是诱发人性恶的根源,人性恶又产生不良情绪,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是人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我最早接触关于人性的一本书是卡而基的《人性的弱点》,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培养自信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做的事。因为我内心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胆小的人,所以才那么的需要他,机缘巧合下,我把这本书送给了一个人,我觉得这是宝典,将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几年之后,我在路边摊又买了一本《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合集,是A4版面大小,已是420页内容的一部大书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内容:就是教人如何合法地去获取。里面说得头头是道,令我深信不疑。
我从来没有思考过人性是怎么来的,就像没有思考过太阳为什么存在一样。《论语》上对于人性的描述只有一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相同,行为、习惯却不一样!为什么??就好比同样是新电脑,怎么用着用着就有了差别了呢?这就是操作系统的问题,人一生下来被迫安装"得失价值系统",因为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没有选择,在此根据这个系统推演一下骄傲、懒惰是如何产生的,其它行为以此类推。
"得失价值体系"的本质是个竞争系统,木秀于林者享有大量物质资源,精神上自我肯定加上别人的赞美、羡慕,从而引发自信的膨胀,形成骄傲。竞争失败者,畏避竞争、自我否定,丧失自信,从而失去做事的动力,形成懒惰。他们就如同一个圆的两面,在运动变化着,“风必摧之,否极泰来”是最真实的现实写照。
世上没有天生的懒人、失败者,他们只是在得失价值体系下的必然产物,也没有人喜欢懒人、失败者,有的只是同情、可怜。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让我们不要做个懒人、失败者,几乎没有人告诉我们懒人、失败是怎么来的!有的也只是在得失价值体系下所谓的不努力!!
磨难百科释意为: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遭受折磨。
从生存的角度讲,人们往往把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定义为"好",把不利的东西定义为"害"。这都是人为了生存而形成的经验系统,所以人的行为是趋利避害的。对于事物本身而言,并没有好坏之分,事物只是在不同的时、位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已,如人的成长一样,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好、坏只是人的主观情绪,是人为了分辨、选择事物的代名词。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由得引发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由失引发磨难让人意志消沉、丧失自信、挺而走险……。
站在得失价值系统下,先来分析磨难是如何产生的?
得之快乐、失之痛苦,人因为"失"而陷入困境。小孩失去父母陷入困境,恋人失恋陷入困境,商人失去钱财陷入困境,做官失去名节陷入困境(如贪腐、弄权),战争失人和、地利陷入困境……。人因"失"而陷入困境引发负面情绪,因负面情绪产生消极行为,因消极行为产生不良结果,不良结果又引发负面情绪,这就形成了循环,这是磨难、折磨产生的原因,直到走出困境,磨难才会结束。产生"失"的原因可分为:天灾、人祸。
上一篇:遇到个傻逼医生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