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月亮,关于它的历史,是否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悠久?
月球,月亮,地球月亮,关于它的历史,是否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悠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月亮,关于它的历史,是否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悠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月亮对地球来说该有多重要啊!如果没有月亮,地球的每一夜都会陷入黑暗,纵使星光再璀璨,它们也无法带来月亮的光明,尽管,月亮自己不会发光。
月亮这样特别,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想过,它是怎么来的呢?是和地球一同诞生的?是被地球的魅力吸引过来的?还是有其他的故事呢?
一、关于月亮诞生的较早的假说关于月亮起源的猜测,一直都是科学探索的焦点之一。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在世界报上提出了最早、最粗糙的行星捕获理论(planet-capture theory),不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1664年,他去世后的第14年。这个理论在20世纪初由美国的天文学家Thomas Jefferson Jackson(托马斯·杰斐逊·杰克逊)进一步充实。
笛卡尔后的两个世纪,法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洛希(Édouard Roche)提出,在久远的过去月亮和地球是同时聚结形成的。 就在同一个时代,英国的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George Howard Darwin,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儿子)则建议,月亮其实是在地球的进化过程中,从地球分离出去的一大块。数年之后,地质学家奥斯蒙德·费舍尔(Osmond Fisher)为这个想法又补充了一点,他认为太平洋盆地就是月亮分离出去时留下的疤痕。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家们对月亮的情况了解的越来越多,上述的这些假说似乎都无法很好地解释月亮的形成之谜。 和这些假设相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更加壮丽、更加激烈的故事开始出现,人们认为,这个故事可能和月亮的成因最为接近。
二、流行理论:史诗般的碰撞大约在45亿年以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倾斜地撞向了年轻的地球,强烈的冲击使得两个天体都损失巨大,大量的碎片飞入太空,形成了一个碎石圆盘,围绕着地球运行,最终这些碎片逐渐汇聚,变成了今天的月亮。
过去几十年收集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这个假说模型。但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宇宙化学家王博士(Dr. Kun Wang)则认为,这个“物理上没有问题,数学上没有问题”的模型,“在化学上,有很多问题。”
基于最早的大碰撞假说(giant-impact hypothesis),月球的化学成分应该和地球有所不同,因为这个假说认为月球是由两个天体的碎片聚集而成的,而冲击地球的那个天体和地球拥有相同化学成分的几率则是很小的。随着人类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带回了月亮的岩石样本,科学家们却发现:在化学上,月亮和地球实际上是非常非常相似的。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想办法修改碰撞模型,使它尽量符合地月之间的这种化学相似性。有一个模型认为,碰撞融化了地球低密度的、缺铁的地幔,并将其抛入轨道,最终冷却、增长,形成了月亮(人们通过阿波罗任务得知,现在的月亮密度比地球低,含铁量更少)。此外,还有一个主要的模型则认为,在一个低能耗的撞击情形下,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硅酸盐大气,物质通过这种大气层发生了交换。
但是这些模型与王博士的测量结果依然不相符合。——王博士与他的同事斯泰因·雅各布森(Stein Jacobsen)分析了7块月球岩石以及8块地球岩石,以比较其中的钾同位素的比率,从中寻找线索。钾有两个主要的稳定同位素,一个是钾41,一个是钾39,钾41比钾39要重。在月球的岩石中,王博士发现,其同位素比率使它的钾比地球上的更重。这个结果首先排除了硅酸盐大气模型,因为在这个模型之下,月球岩石将更多的富含钾39。而对于前一个地幔融化模型来说,则不能很好地解释同位素差异。
三、新理论的出现以及等待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地月化学相似性之下的同位素差异呢?这个新的发现又会给月球的起源之谜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它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型。这个新的理论模型大致是这样的:久远以前,一个巨大的原行星猛烈地撞击了早期地球,那次撞击是如此暴力,以至于两个星体的大部分地幔都因此而“蒸发”了,撞击后的整个行星系统连同蒸发的碎片一同在太空中旋转。在高能量的碰撞结束后,被蒸发的物质也开始慢慢冷却。较重的同位素首先发生冷凝,例如钾41,这些冷凝的物质后来逐渐被吸收进入月球;与此同时,较轻的同位素依然留在蒸汽中,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充满了钾39的蒸汽却没有那么容易依附到月球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同位素差异,”王博士这样解释。
此外,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托马斯(Thomas Kruijer)通过对月球岩石的化学分析发现,钛和钨的同位素数据也排除了最早的和其他版本的撞击假说模型。
但是这个新理论依然需要更多的证据,更多的验证。好吧,有关月亮的历史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谜题,尽管现在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很发达,人们也从月亮上取回了岩石样本,可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毕竟我们没法回到40多亿年前,也没有一个宇宙录像带可以给我们回放。科学家们需要大量的证据,更多的新证据,直到有一天,他们把每一块拼图都找到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确凿的过去,那时,我们可以完全了解月亮到底怎么来的。
欢迎大家积极留言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航天员登陆月球后,人们知道月球表面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只有无尽的太空尘埃。不过,登陆月球后一些鲜少为人知的发现,反而使科学家对于月球的起源更加迷惑。目前,科学家对于月球的了解已超越当年未登陆月球前的想象,这些新发现的证据可以使人们打开新的思维,重新认识与思考自己与生命的起源。令人惊异的巧合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们都曾观察过月球。月亮的圆缺盈亏,除了是诗人吟诵的对象外,更是农民耕作时的参考指标,中国的农历就是以月亮运行周期二十八天为基础的历法。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月亮老是用同一面对着人们。这是为什么呢?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月亮会自转,而自转的周期刚刚好跟他绕着地球转的周期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月球跑到哪里,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面。人们还注意到,月球的大小跟太阳看起来是一样大的。后来天文学家发现,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刚刚好是月球距离地球的395倍,而太阳的直径也刚刚好是月球的395倍,所以在地面上看到的月亮就恰好跟太阳一样大。科学家们发现,月球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天体,它比自然天体的卫星大得多。请看下列数据,地球直径12756公里,月球的直径3467公里,为地球直径的27%。火星直径6787公里,有两个卫星,大的一个直径23公里,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14。28万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里,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径12万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其他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5%,但是月球却达到27%,这表明月球不是一般的天体。而且,月球不是绕地球旋转,而是伴着地球对转。其反常轴向自旋,速度非常之快,远远快于大孝距离与其类似的行星所应有的速度。一般天然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而月球轨道却是圆形的,根据常识,只有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是圆的。月亮与同样大小的行星相比,密度要小得多。预示它不同于其他行星,它内部可能是空的。地球对月球的引力远远小于太阳对月球的引力,但月球却没有被太阳吸引过去而仍留在地球的轨道上。如果月球是一颗宇宙中的天然星体,那么它一进入太阳系就会被个大无比的木星吸引过去而不会跑到地球身边。所以,很难想象月球是在宇宙中自然形成的。地球属于类地行星,而类地行星除地球外,其他的都无卫星。也就是说月球不是地球的卫星,它更象人造天体。这些令人惊异的巧合使得天文学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月球是天然形成的吗?登陆月球后的新发现比地球岩石更古老的月岩阿波罗号宇宙飞船1969年登陆月球后,科学家不再只能远远望着月球了,航天员在月球表面上采集岩石标本,放置许多的测试仪器,对于月球的结构可以收集更深入的数据做分析。从采集到的岩石做年代分析后发现,月球的岩石非常古老,有许多岩石的年代超过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根据统计99%的月岩年龄超过地球上90%的古老岩石,计算出的年代是43亿年到46亿年之前。而月表土壤的年代也非常古老,有些甚至比月岩的时间还提前10亿年。月震实验:月球是空心的月震的实验也许可以说明月球的结构。登陆月球的航天员要出发回到地球之前,会驾驶登月小艇飞离月球表面,与返回地球的太空舱结合后,登月小艇便被抛弃至月球表面。设置在72公里外的月震仪测得月球表面的震动,这个振动持续超过15分钟,就像用锤子用力敲击大钟一样,振动持续很长时间才慢慢消失。举个例子,当人们用力敲击一个空心铁球时,它会发出嗡嗡而持续的振动,而敲击实心铁球的时候,只会听到短暂的振动。这个持续振动的现象让科学家开始设想月球是否是空心的。另外,一个实心的物体遭受撞击时,可以测出两种波,一种是纵波,一种是表面波,而空心的物体只能测到表面波。纵波是一种穿透波,可以穿透物体,由表面的一边经过物体中心传导到另一边。表面波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只能在极浅的表面传递。但是,放置在月球上的月震仪,经过长时间的记录,都没有记录到纵波,全部都是表面波。根据这个现象,科学家非常惊讶地发现:月球是空心的!包着金属壳的月球人们看月亮都会看到有一块块黑影子,这就是科学家所称的黑影区。当航天员拿起他们的电动钻想在那儿钻一个洞时,他们发现很费力。仔细地分析此类区域的地表组成成分,发现大部分是硬度很高、用来建造宇宙飞船的钛金属。所以,月球的整体构造可以说就像是一个空心的金属球。这个发现让一个长久以来困惑专家的问题有了解答。月球上的陨石坑数量非常多,不过奇怪的是,这些坑洞都相当的浅。科学家推算一颗直径16公里的小行星以每小时5万公里的速度撞毁在地球上,将会造成一个直径四到五倍深的大坑,也就是应该有64—80公里深。然而在月球表面最深的一个加格林陨石坑,它的直径将近300公里,深度却只有6。4公里。如果科学家的计算无误,造成这个坑的陨石如撞在地球上,将会造成至少1200公里深的大坑!科学猜想:月球是人造的那么,是谁有这样大的本领制造了月球呢?持“月球制造”说的人认为是史前人。他们说,早在人类历史之前地球上就生活着史前人。史前人拥有极高的科技文明,他们为了某种需要而制造了月球。曾有两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大胆假说,认为月球是外表经过改装后中空的宇宙飞船。这个假设很大胆,也引起不少的争论,现在大部分科学家仍然不敢承认这个理论。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月球的的确确不像是天然形成的。科学家还发现,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是相当光滑的,几大月海都是在月球的正面,背面则是密密麻麻的环型山。难怪月球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反射太阳光,在夜晚的天空发亮。如果将时光倒回远古月球刚刚成型之时,光滑的月表没有被陨石攻击的坑坑疤疤,中秋节夜晚的月光一定比现在更皎洁。此外,还有人认为月球以光滑的一面面对地球,而以粗糙的一面背对地球是为了地球的照明。创造一颗类似自然的星体,利用它表面的反射能力照明地球,这个想法很符合环保概念,因为不需要发电制造大量的污染;这个想法也很聪明,因为它能一次照亮整个地球黑暗的一面。虽然这是个很不可思议的想法,不过却也不无可能吧!如果现代科技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人们会不会这样做?目前科学家不能解释、不敢承认的事情,当人们放开思想并懂得用理智去分析,就会发现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其实非常简单。以科学家发现的证据早已透露出月球形成的不寻常之处,为什么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进一步探讨呢?因为史前人类的存在,可以说是科学家的禁忌,大部分的科学家研究的证据不管多么充分,理论多么正确,一遇上与进化论相反的观点时,谁也不敢提出来了。求“真”的精神应该是科学研究里的最高原则,如果现代人能跳出前人思想的框框,不难想象有许多的科学研究将有一个非常迅速的飞跃。那么,是谁有这样大的本领制造了月球呢?持“月球制造”说的人认为是史前人。他们说,早在人类历史之前,地球上就生活着史前人。史前人拥有极高的科技文明,是他们为了某种需要而制造了月球。月球是是外星人制造的?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史前人”的确曾经存在过,因此“史前人”造月的观点被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怀疑。相比之下,有关外星人造月球的说法就有一定的市场了。最先把月球与外星人联系在一起的,是苏联着名科学家瓦西里,他指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表层下存在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世界。”瓦西里不但语出惊人,而且“证据”十足: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登月时,有一次,登月舱突然失控坠毁在月球表面,当时,设置在离坠落点72公里处的地震记录仪,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在“阿波罗”12号登月时,碰撞月球发出的回声竟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而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话,这种声音只能持续一分钟左右;月球的月震,震级很弱,但震动持续的时间却很长……但是,即便月球是空心的,也不能据此认定月球就是外星人制造的。于是瓦西里的拥趸又找出了其他的新证据:苏联探月船月神九号1966年2月4日登陆月球背面时拍摄到两排距离相等的塔状结构物,“它们形成了很强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标记号”……美国轨道二号探月船1966年11月20日在月球背面的高空上拍摄到数个以几何形式排列的金字塔形的结构物,颜色比周围岩石和土壤要淡得多,显然不是自然物……有关月球上发现不明飞行物的消息,更是把月球与外星人联系到了一起:阿波罗飞船1968年在调查将来的登月地点时,遇到一个巨大的、约l0平方英里的大“幽浮”,但在绕行第二圈时,这个“幽浮”却消失了……1969年,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时,宇航员艾德华突然发现了两个“幽浮,它们以极快的速度从前方飞过后消失,数秒钟后又出现了……纷纷纭纭的有关月球与外星人相联系的消息,让人迷惑,于是有些人就提出:月球很可能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某种智慧生物(外星人)制造的类星体,是外星人用来监视地球人活动的“空间站”。这不是痴人说梦,因为持上面观点的人中有大多都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发行,你准备来一套吗?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