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孔子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的人,成大,这句话为什么孔子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孔子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是名人,影响力更大,人都会借用名人效应的。如《论语》,其实是孔子的学生事后编辑而成藉孔子之名而传场的,《黄帝内经》也是藉黄帝之名而传扬。小时学习语录: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后来才知道,这话原是司马迁写的。多读了一些书,就知道,成大事者,不谋于众,最先并非是孔子说的。我就知道,有“商鞅变法”,有商鞅其人,有《商君书》,读过“疑行无成,疑事无功。……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俗言,做乞儿都要去先。跟在人后,乞讨也不成。凡事与大众商量,求大同,是成不了大事的。社会需要民主,但民主也要有集中,只强调民主,不讲集中是不行的,从办事上说,就要重在民主后之集中。
人生过程就是博弈过程,博弈是智慧的较量,没有智慧,没有谋略能力是博弈不好,难成大事的,做人有智慧有能力,就会眼光独到,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人云亦云,总是从众心理,没一点特别,能成大功大事?伟大出于平凡,但不是平凡就可伟大。凡凡有智慧,能匠心独到,才会出类技萃,鹤立鸡群,成就伟大。与众无异,与众同谋是成不大事大功的,能特立独行,深谋远虑,不怕非议才有可能。一些事与众谋,不但不会成,还会坏事。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免的让别人抢占了先机!在大事未成之前与众谋划众人也未比能认可和理解,反之徒增一些反对和质疑的阻力1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虽然不是孔子说的,但孔子同样表露过相似的含义,并且在当下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语句出处与释义
这句话出自《商君书》的第一篇“更法”,是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时候所说,有过一个精彩的逻辑论证。
原文如下:
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想做成大事就不能和太多的人商量,需要有“独断”的魄力。商鞅不是凭白无故说出这句话的,在之前有两段铺垫。
商鞅认为,有高尚节操的人,肯定会被世俗大众认为是特立独行;而有深谋远虑的人,也必然在最初阶段会受到世人非议。这是论述了成大事者的遭遇。而世俗之人从众心理下成不了事,只有智者才能在事物发生之前有所预见。所以,不能与那些庸俗的人去讨论超前的见解,只能用自己所取得的成效来告诉他自己的对的。这论述了成大事者该如何去做。
在当时,商鞅的变法是自古从未有过的,以太师甘龙、太庙令杜挚为首的人都反对变法,这让想富国强兵的秦孝公很为难。所以,商鞅才说了这么一段话,告诉秦孝公,这种成大事的方法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甘龙、杜挚这些庸俗的人只能享受变法带来的成果。
所以,商鞅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秦孝公的“独断”。
儒家如何论述这一观点
《论语·颜渊》当中有一句话: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里的君子指统治阶级,而小人指普通百姓。是说君子如何去做,小人自然就会跟着去学。即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引申出来就是,没必要去考虑底层民众的意愿,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
这句话和法家“成大事”一条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因为两者都是从上层社会入手调整,而不是着眼于约束下层社会。法家依靠的叫做“法制”,而儒家换了一个名字,叫做“礼法”。其实两者差不多,其所推行的方法也就很相似。
当下社会里依然能找到根据
经商的人都会明白一句话:
市场会用结果告诉众人,大部分人都是错的。
这句话体现在股市当时是再形象不过了,只有那些能洞见商机的人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这些人的成功往往都是在最初阶段的“独断”,而不是与很多人商量如何来做。
五条腿的凳子和三条腿的凳子来比较,还是后者更稳当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讨论的时候可以很多人各抒己见,但决策阶段一般都是由领导者来决定,而不是大家一起投票表决。
通常情况下,决策的效率和参与决策的人数是成反比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孔子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1、“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要纠正题主的说法,这句话不是孔子所说,而是比孔子更早一百来年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郭偃所说,郭偃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首席大夫,一手主导当时晋国社会改革,后人将其变法精华称为“郭偃之法”。“郭偃之法”中就有这句原文“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思是: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三百多年以后,公孙鞅入秦,力主秦孝公在秦国实施变法,但遭到了甘龙、杜挚等贵族代表人物的极力反对,公孙鞅就引用了这句话驳斥甘龙、杜挚,打消了秦孝公的疑虑,让秦孝公欣然同意公孙鞅的变法,由此揭开秦国由弱变强的序幕。
上一篇:如果孙悦在,会赢球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