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理解“外儒内道”?
法家,汉朝,统治者怎样理解“外儒内道”?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理解“外儒内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外儒内道这个提法也可以,但更准确的是“外儒内法,辅之以道”。
儒法道的变迁。
一、中国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到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再到刘姓王朝汉朝的确立。丰富的展现了,儒、法、道的施政理念。我们都知道秦国以商鞅之法推行法治,而导致天下苦秦久矣。到了汉朝,刘邦总结了秦始皇失败的教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法家的引入。可是,慢慢发现,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虽然能教化百姓,但是很难惩罚作奸犯科之人,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这个时候统治者又将法家严刑峻法等理念引入统治。名义上国家还是尊崇儒道,皇帝是天下道德最高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教化群臣和百姓。但是对于那些不听话,甚至敢于造反的人就是严刑峻法了。这也被后来统治者所推崇,正所谓“外儒内法”。
三、至于道家,更准确的说法是“黄老之道”。这里的道可以后来的某些皇帝想长生不老修的“道”不是一个道。黄老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求同存异”,在外交领域用的较多。汉朝天下初定之时,当时的国际环境很不稳定。当时百越之地归赵佗控制,朝廷几次下诏书,让赵佗前来觐见,但是赵佗以各种名义推脱了,最后赵佗上书朝廷,讲明自己并无二心,愿意归顺朝廷。汉朝终于在形式上收复了百越之地,最终在赵佗死后在真正掌控百越之地。这个时期,充分体现了“黄老之道”的智慧。
可以说,“外儒内法,辅之以道”虽是封建王朝的统治理念,但是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我们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政治智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外儒内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采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以功业为目标;另一方面又受道家哲学熏染,适时地采取超然通达的人生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思想调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洒脱自在,始终不失精神依托。
这种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只不过,今天我们建功立业的范围更广,不能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样仅局限于政治领域。
今天我们的所提倡的,有利于知识分子走出千军万马抢挤政治独木桥的怪圈,从而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过程中,坚持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入世而不庸俗,出世而不离群索居,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益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外儒内道"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
概念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是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也是构成外儒内法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因。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为从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规范为仁德的范围之内了。法外有情,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标榜的资本,而不是破坏法制的依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时至今日,在受西方影响,法制观念不断强化的时代,法制难以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任人唯亲等,都还时有出现,在某些落后的地区,宗法思想的残余还相当严重,甚至发展到与国家法律作对的地步,都不能不说是封建外儒内法文化的残余影响。
上一篇:怎样快速适应八厘米的高跟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