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国怎么统一六国的?六国败亡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秦国,秦王,六国秦国怎么统一六国的?六国败亡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秦国怎么统一六国的?六国败亡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奋六世之余烈成一统,最大的成功就是用人,君贤臣能。秦自献公起,就奋发图强,谋变革之道,求强国之策。天下士子不入秦,孔子周游列国,独不去秦,正是秦的积贫穷弱,被东方诸国视为蛮夷之地,甚至想分而食之。
孝公继位后,立即求贤于天下,举全国之力,求治国之良臣。人才靠机遇,周游各国的卫鞅阴差阳错的来到了秦国,靠人引荐给秦孝公,两人就帝道、王道、霸道之策你来我往相互试探、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
卫鞅开始在秦国一展才华,开始变法,卫鞅是法家学派,崇尚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收回贵族特权,论功行赏,赏罚分明,推行的耕战制度,大大刺激了国人的积极性,法律约束人民的行为,减少了内耗,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一个西部大国正在崛起,可以与东方诸国,分庭抗礼。
秦惠文王继位后,重用魏国张仪,纵横六国,分化、联合,游刃有余。秦昭襄王在位时重用魏国范睢,加强王权,采用了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对秦统一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秦国在变法后逐渐强大,重用天下人才(话说魏国可是提供了不少人才),励精图治,大大提升了国力。而东方六国各有各的打算,谋求自己的小利益,合纵联盟被秦国轻易化解分化,大国出工不出力,跟在后面捡便宜。最后反被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过秦论曾言:弊在赂秦,六国不思进取,不思团结,关键还是利益之争。
归根结底,六国灭亡是历史的选择,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选择了秦,六国成就了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任用商鞅变法,首先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
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农耕,使得秦国摆脱食不果腹的面貌,秦国百姓改变以往只能为地主种田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积极性;
军功制,改变以往只有世袭制的局面,使得举国皆兵,百姓拥兵善战,秦国势力一举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此为基础,公元前238年,亲政的秦王嬴政制定了统一六国的目标,具体措施为: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公元前230年到221年的10年间,秦国从韩国开始,至齐国结束,统一六国。
六国相对于秦国的实力,不用说总和来比,就说齐、楚、赵三国都有不下于秦国的实力,至于败亡的原因,逃不开一个定律:六国之间相互貌合神离,错失良机;而在内部,君主昏庸无道,奸臣当道,忠臣良将遭荼毒陷害,如:廉颇、李牧之辈,皆是收到迫害。内部国政落后与君庸臣奸是六国败亡的最大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不是过秦论里写的那么一帆风顺的,也是万分艰难的,有过楚军兵临城下进逼蓝田威胁咸阳的危险,也有过齐军攻破函谷关割地求和的狼狈,和赵国对决长平也有过濒临崩溃的局面,围邯郸之战更是被楚魏联军重创过,虽然过程艰辛,但还是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布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拔除,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的通道。秦杨瑞和军进攻韩阳(阏与之北),也顺利攻克,这样邯郸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龁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至此,秦军已推进到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各路秦军虽有30万之众,但由于受到赵20万大军的顽强抗击,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即被阻于现地。后来,经过连续作战,秦始皇将原来由南北3支攻赵部队,编为1个独立作战单位,由桓龁统率。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这个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南部进攻。桓龁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10万人,赵将扈辄阵亡。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桓龁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沉重打击,只有统帅桓龁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也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