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的李逵是一个忠义,豪迈之人。那正史中的李逵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逵,水浒传,朝北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的李逵是一个忠义,豪迈之人。那正史中的李逵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水浒传》中关于李逵的长相,书中这样写道: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
在我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中,长相如此凶恶的人不是坏人,就是连坏人的怕的人。就算李逵再霸道,我想在捉鬼的锺馗面前,也是弟弟了。而锺馗最早记载于北宋沈括的《补笔谈》中,在书中他记载了一段大唐画师吴道子为李隆基画锺馗的故事,说李隆基当年去骊山游玩时得了一场重病,数月之间请遍名医也不见好转。有一天夜里他梦到一个拿着扇子的小鬼偷了太真紫香囊和上玉笛在大殿狂奔,李隆基起不了身只能破口大骂。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戴着帽子穿着蓝衣服的大鬼,把小鬼捉住了挖了它的眼睛,然后将其吃掉,李隆基问来者何人,大鬼说我是锺馗氏,数次应武举而失败,但是我依然愿意为陛下除尽天下妖魔。李隆基醒来后身体痊愈,忙招吴道子来根据自己的描述来画锺馗,吴道子放佛也出现在了李隆基的梦中,居然画出了和他梦境中一模一样的锺馗,于是李隆基为锺馗建庙,供奉锺馗像。
虽然这是唐明皇时期的故事,但是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这是沈括在北宋收集整理的,自此驱鬼人锺馗也开始普及。有关锺馗的各种传说其实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锺馗的五官,只是一直给我们传递能捉鬼的他长相很凶恶。既然捉鬼是锺馗的代名词,那么想要让李逵和锺馗扯上联系,李逵怎么也得会捉鬼吧。
您还别说,在《水浒传》中,李逵还真的捉过三次鬼,第一次捉的是李鬼,李鬼也是顶风作案直接假装自己是李逵,结果最后被李逵所杀。第二次我们在最后说。第三次是在狄太公家中以捉鬼的形式把狄太公的女儿和王小二剁成了肉酱,这样一看李逵所谓的捉鬼方式真的奇特无比又简单粗暴。不仅如此,在李逵严重,只要不从于宋江的人就都该死,所以死在李逵板斧下的无辜人士,这样一来李逵明显是鬼而不是捉鬼人啊。
所以,我们多少可以认为李逵的形象刻画和人物命名有借鉴锺馗的意思,但单靠锺馗的传说来为李逵的故事做支撑似乎还不够,所以《水浒传》中的不少剧情也借鉴了元杂剧中的水浒戏。元杂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也成为了明清小说创作的“提纲”。而我们一般认为,《水浒传》中宋江梁山泊的原型就是北宋时期的宋江起义。
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关于李逵也有一首赞诗:
风有大小,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可除此之外,我们再也不能找到任何关于李逵的资料了。我们换个角度来想,在不堪忍受折磨的百姓眼中,宋江等人的揭竿而起在他们心中就是偶像般的存在,或许民间关于李逵的记载,能比《宋史》中更丰满些。
在宋末就兴起的元杂剧在元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剧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民间艺人和文人结合创作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在元杂剧中或许能找寻一些不一样的“历史”。元杂剧的发展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元杂剧的故事取材了不少宋朝鼎盛时期、宋朝乱世时期,及宋金对峙时期的故事,其中宋江、李逵、燕青、王矮虎都是文人们喜欢创作的对象,在早期的已迭的元杂剧中,李逵的形象恐怕并不是一个黑大汉,请看下面的曲目:
但从剧目名来看,李逵更像是一个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直到元朝中叶以后,当时的统治者在观念上有了改变(这点不在这里说明),于是戏剧作品的价值观和风格也就有所改变,所以晚期元杂剧身为起义派的李逵人设彻底改变,变成了现在《水浒传》中的模样,等到施公取材时,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黑色的李逵入选了。
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断,历史上的李逵可能真的是一个白白净净的帅哥。而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也就一个叫李逵的节级,这明显就是众多同名人当中的一个,丝毫不能和李逵扯上关系。而元杂剧在塑造梁山人物的同时,也为一些其他称谓做了其他的定性,比如“衙内”一职本是单纯富家子弟的意思,元杂剧中的衙内皆是贪财好色的小人形象。这就引出的《水浒传》中李逵的第二次捉鬼,就是斧劈小衙内了。既然是衙内,那他长大一定是贪官,这是施公给我们的暗示,也间接为李逵的滥杀脱了罪。
所以,《水浒传》本身就是虚构小说,若非要找一个黑旋风在历史上的形象恐怕不太容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锺馗形象的普及,多少也给李逵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了素材。
文/逻辑文史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说正史没李逵?
但那个李逵,背信弃义,卖国求荣,与《水浒中》李逵形象截然相反!到底是不是“真李逵”,史家就各抒己见了。
一、一个截然不同、颠覆三观的李逵——背信弃义,卖国求荣
北宋史学著作《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历史李逵:
南宋初年,密州军卒李逵、杜彦以及吴顺谋反。他们杀死守将赵野,杜彦自立为首领;李逵不义,又杀死兄弟杜彦,自立为知州;再又背叛国家,李逵以密州为贡投降于金国,最后被兄弟吴顺杀死。
即这个“李逵”经历了起义谋反——杀兄弟——被杀的过程。
有没有毁三观,不信?请看正史记载:
《宋史·高宗纪》卷二十五中也有记载,“建炎三年闰八月,是月,知济南府宫仪及金人数战于密州,兵溃,仪及刘洪道俱奔淮南,守将李逵以密州降金。”
【涛说史原创,欢迎点赞哦】
二、李逵为什么变化大?我在写五代十国108外号,从创作者的角度谈
水浒中的李逵打死村人、小孩,劫法场,闹江州,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一心追寻宋江,最后被毒酒所杀;他弑杀、憨直、鲁莽、富于反抗性,是个毁誉参半的草莽土匪。
而史书中的李逵,论心智,非常狡猾;论残忍,与演义无异;论节操,碎了一地,更是反面小人。
除了残忍外,简直不是一个人!
所以专家又在研究施耐庵为什么洗白李逵;甚至有人结合“历史李逵”的活动时间,认为对不上小说,不是一个人……
我不谈这些。因为我正创作“五代十国108外号”,里面内讧、篡位的人物太多,最头疼的就是怎么区分,让108人被人记住,即有不同特点。小说李逵就是一个我可借鉴的例子,真性情没头脑的残暴草莽,穿越千年,至今让人历历在目,施耐庵妙笔生花;而历史李逵,阴险狡诈贪生怕死凶残小人,不配多写,也似乎不配研究,就该被人遗忘。
上一篇:为什么成龙大哥很多电影的打斗场面,都喜欢在工厂里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